近期,非遗传承人厉柏海每天都很忙。为了筹备共享小康·喜迎亚运——厉柏海铁艺画展,这位71岁的老人四处奔波,近日,铁艺画展终于在余杭区文化馆新馆开展!
亚运会、奥运会等体育赛事主题,写满中国人的骄傲;伟人肖像手迹系列,倾诉老百姓的热爱;传统书画、生肖、脸谱专题,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构思、敲打、润色,展出的158幅作品,是厉柏海40载铁艺人生的最好写照。
铁艺画是一种利用艺人的巧手,采用绘、剪、敲、折、焊、拚等工艺,将铁皮、铁丝变成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书画的民间艺术。它源自铁画,又从铁画中演变,比铁画更简洁、轻巧,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厉柏海先生是杭州市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2009年退休后,他一心扑在铁艺画项目上。
40年独创“铁艺画”“敲”出一段多彩人生
厉柏海是新中国的同龄人,1969年应征入伍,1986年转业回余杭工作,2009年退休。
从小,厉柏海的动手能力就很强,喜欢敲敲打打、写写画画,捣鼓各种新鲜玩意儿。上世纪80年代初,厉柏海偶然看到一部电视剧《铁画传奇》,就对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专程赶赴铁画之乡安徽芜湖,四处走访铁画艺人,初步了解到铁画制作工艺。
回来后,厉柏海利用业余时间,找来铁丝、铁皮等材料,“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用心琢磨铁艺画的制作工艺,这一“敲”就足足坚持了40年。
经过潜心钻研,厉柏海在“芜湖铁画”民间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描图、剪裁、敲打、上漆、组装等十几道工序,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并独创了“铁艺画”这一特殊的工艺画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厉柏海花了4个月敲打出一套《奥运福娃兵团》,获中国农民艺术展精品奖,还被推选成为奥运传递火炬手。
退休后,厉柏海对铁艺画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200余幅铁艺画作品。生硬的白铁皮在他的敲打下灵动起来,变成艺术精品,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厉柏海尤喜体育题材,除《奥运福娃兵团》外,他还为杭州亚运会成功申办创作了以三潭印月、杭州城标为元素的铁艺画作品《圆梦》,杭州亚运会会徽及吉祥物等作品受到了杭州亚组委赞赏。
“铁艺画不仅是业余爱好,更是我以绵薄之力弘扬民间艺术的尝试。”厉柏海说。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市区级艺术展,并屡获奖项。他精心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五律·看山》《七绝·五云山》被“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收藏,迄今已接待观众近120万人次,有10件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多件作品被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收藏。
2011年6月,铁艺画被列为第四批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厉柏海被认定为第三批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8天废寝忘食制作出亚运会系列作品
厉柏海的工作室面积不到10平方米,一张小矮凳、一个小矮柜、一台小磨轮,外加数十件自制小工具。
很难想象,年过七旬、身材高大的老爷子枯坐于局促的斗室中潜心创作,需要多大毅力。
就拿亚运会、亚残会的两幅会徽作品来说,虽然尺寸不大,但其中不仅涉及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还有曲线和渐变色,看着简单,真正用铁皮、铁丝做起来,难度就大了。
亚运会吉祥物和会徽公布后,厉柏海第一时间把图样打印出来仔细研究。他先把图案描到铁片上,再剪下来敲打、折边,做出立体感,然后焊接、上色、组装、装裱,一幅完整的铁艺画就完成了。
耗时最久的,数上色这一步骤。“作品都是油漆上色,单一颜色的作品上色相对容易一些,像亚运会徽这样的作品,不仅有多种颜色,而且是渐变色,油漆涂抹不理想就要擦掉重做,非常耗时耗力。”厉柏海说。
为了尽快完成这些作品,厉柏海每天清晨5点起床,在工作室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经过废寝忘食地打磨,18天以后,这些作品终于出炉了。
今后再做一幅《兰亭序》留给子孙后代
另一幅令厉柏海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兰亭序》。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共有324个字,挥洒飘逸、笔法多变,就连文中16个“一”字的写法都各有差异。厉柏海精心打磨了整整两个月才完成,成品效果极佳,几乎可以和真迹相媲美,给人以绝美的艺术享受。
铁艺画《兰亭序》已被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收藏。厉柏海说,以后他要再做一幅,留给子孙后代。
厉柏海的微信名是“铁艺人生”,做铁艺画,他为之痴迷、乐在其中,也希望这门“绝活”能得到大众喜爱,得以薪火传承。
2012年2月,厉柏海铁艺画展厅在南苑街道文体中心成立,厉柏海还经常携带画作下社区、进部队进行展览。
2018年3月,厉柏海被余杭区社区学院聘为铁艺画教师,设立柏海铁艺工作室,教授铁艺画制作技艺。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厉柏海的铁艺人生,用真情感染人心,用艺术点亮生命,有苦也有乐,潇洒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