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捏面人。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如今武汉面塑艺术已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街头的传统小玩意儿备受重视,也走入了艺术殿堂。而在武汉有这么一位技艺精湛的面塑艺人,高志和雅号“面人高”。
“天下面塑出穆李”,而这穆李说的正是距离高志和老家山东菏泽城西南十多公里的穆李村,近代面塑之乡,菏泽面塑的发源地。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菏泽面塑艺人走南闯北。高志和从小跟随父亲来到武汉,10岁时便开始向叔叔学习捏面人。
高志和喜欢做古典人物和年画人物,《红楼梦》中的大家闺秀,《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正史野记里的帝王将相,还有福禄寿三星,在高志和灵巧的指尖活灵活现。然而看似小巧的面人,制作的过程是纷繁复杂的。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经历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揉、捏、压、搓等多种技法,配合加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高志和跟随师傅学习后,手艺越来越成熟与精湛。但在他进入长江航运集团武汉航运公司工作后,不得不将这门手艺暂时放一放了。
旧时代的面塑艺人都是挑担提盒,走街串巷,简易的工具箱往面前一搁,就可以开始在街头做起面人来,摊子前面总是挤满了小孩,争相购买。
高志和就是这么利用业余的时间,从最开始五分钱一个的面人做到了现在小的一个可以卖十块二十块,大的可以卖到上千。2007年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面塑创作中。人物的造型动作、服饰花纹,甚至鬓角眉边,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做到纤毫毕现。在家里专门存放面人的柜子里,摆放了上百件面人作品,近几年他曾数次代表中国民间艺人到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进行艺术展览和交流。
退休至今的几年间,高志和的面人也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精。这座穆桂英与杨宗保正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人物的妆容与服饰都极为考究,相互对视的眼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含情脉脉。但这座将近1尺高的作品需要花费2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尽管在大街小巷中也很少看见面塑艺人的身影,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塑却成为了承载着民俗精神的文化遗产。而高志和却认为现在其实是面塑艺术的鼎盛期。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人的扶持也让面塑艺术逐渐回到我们的身边,面塑艺人的经营方式也从挑着担子走南闯北逐渐变成了集中一个地方进行摆摊设点,然而高志和也开始让更多的人能接触甚至亲手制作面人。慕名来求学的人也能让高志和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面塑艺术虽依托民俗而生,却要顺应时代而变。面塑绝不仅仅是个玩赏品。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