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在“时代记忆·非遗地图”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朱红志,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人,现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民协会员,绵阳市民协会员,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协委员。
水磨漆,故名思义——就是用水磨制作而成的一种漆器工艺,它具有其他漆器工艺所没有的特点,而北川水磨漆更加独具特色,用它涂装的各种精湛的工艺美术品畅销国内外,为世人所欣赏,古今中外享有盛誉。
羌漆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夏商时期。《史记》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而北川是大禹故里,据此可知,古羌水磨漆工艺在北川民间流传了5000年历史。
“作为羌族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漆艺精髓,探索漆器传统文化的精神、坚守传统漆器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保持羌族传统文化及传统工艺技术的延伸和创新。”朱红志这样说道。
朱红志与漆结缘,是在1979年的一天,他看着漆工师傅在家具上刮灰、拿着排刷刷漆,觉得他们的动作很好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一种律动的美感在里面。他认认真真地看着,心里畅快至极,一种念头朦朦胧胧地在心里蠢蠢欲动。这是他第一次见识大漆,第一次感受到大漆的美,就在那时,大漆已经在朱红志的内心里种下了不平凡的种子。
在1984年,他正式拜张福寿为师学水磨漆,他是朱红志学水磨漆的第一位师傅。水磨漆和普通漆艺不一样。做水磨漆要留厚灰,有独特的打磨功夫,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做水磨漆必须会绘画,要有美术功底。开始学水磨漆的时候,他白天干活,晚上就练画画,大概用了两年时间,终于掌握了做水磨漆的基本技法。
羌族水磨漆器的制作大致分为七个主要阶段,即打坯、背布、上灰、水磨、上漆、绘制、抛光,所有工序皆由手工操作完成,其工艺涂层要求较高,技术难度大,周期长,每道工序细致复杂。尤其是盖面漆画要求在湿漆涂层末干前的半个小时内即兴创作完成,与其它漆画用已绘制完成的画稿转印到漆胎的方法相比,其难度更高,最后所制成品有亮如镜、细如绸、画如生的质感。多年的练习创作,让朱红志的技艺早已炉火纯青。
在2009年10月,朱红志的水磨漆艺被列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经过他的多番努力,朱红志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逐渐修成,水磨漆器的加工生产开始走上正轨。后来,朱红志还有了自己的古羌水磨漆工艺传习所,用以培训和展示水磨漆艺。
作为一名非遗手工艺匠人,朱红志将继续深入挖掘羌族传统漆艺精髓,探索漆器传统文化的精神、坚守传统漆器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