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雨:闽侯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让根艺回归本真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3-04 11:06:11  来源:东南网
核心提示:14年前,郑义雨带着根雕作品《寻找家园》(黄杨木)晋京参展,即获2001年“山花奖”民间工艺优秀奖一项。这个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戏曲“梅花奖”一样,均为国家级最高奖项,得之实属不易。

  14年前,郑义雨带着根雕作品《寻找家园》(黄杨木)晋京参展,即获2001年“山花奖”民间工艺优秀奖一项。这个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戏曲“梅花奖”一样,均为国家级最高奖项,得之实属不易。


  郑义雨是70后,现为闽侯县非遗(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县根雕同业商会副会长。尽管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他得意的仍是这个小摆件:三只猴子趴在石上,石块大,树根少,寓意“树被砍光,猴子家园没了”。


  见证“而立之年”创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因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度关注,这件“根抱石”作品便脱了匠气,对于当下低迷的“上街根艺”,也就带有某种“形而上”的自省意味。


  走出神佛世界


  老辈人晓得,“上街根艺”脱胎于“福州木雕”,传统的上街木雕多为观音、佛像一类。16岁当学徒,郑义雨雕的尽是十八罗汉、达摩像。“光做这种物件很枯燥”,囿于当时的氛围,他“即使有想法,也不懂该怎样切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台湾雕刻名家来到闽侯县上街镇,用郑义雨的话说,他们带来了“技术革命”和“理念更新”。高精密电动工具的运用,让纯手工的斧凿痕迹大为改观,“上街根艺”的名头开始叫响。


  县根雕同业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上街根雕产品约占全国80%的份额。这个“平原区”,竟成了全国最大的根艺生产、交易基地。倘若放大视野看,闽侯多山多丘陵,兼有山区、半山区、平原的形胜。昔日满山的樟木、龙眼木、荔枝木,是上街木雕的传统材料。像荔枝木,木质坚硬,抗酸性强,所呈现的红褐色,给人“喜庆红”的观感。


  盘根错节造型好,郑义雨对荔枝木这种原乡材料情有独钟,说它特别适合雕“孔雀开屏”。在2007年福州市第十八届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如意奖评选中,郑义雨的《孔雀开屏》获得根雕类唯一的一等奖。


  满天神佛也好,花鸟山水也罢,即便刻画得逼真酷肖,也难免招致“匠气”之讥。近些年,闽侯县根雕同业商会会长吴杰的“禅悟”系列,“80后”余春洲的豹雕……这些个性化作品的推出,让人看到“上街根艺”的与时俱进。


  郑义雨的根雕,也已涉足“四大名著”的世界,再现“丝绸之路”的盛况。《红楼梦》人物雕了80多个,被远在黑龙江的曹园博物馆定购;从商代起的中国历朝皇帝、有关“三百六十行”的群雕,部分入驻安徽省安庆市的五千年文博园。


  明朝皇帝戴的帽子啥样?明神宗为什么20多年不坐朝?这些答案要靠翻书上网查材料消化。明熹宗朱由校擅长木匠手艺,为雕活这个人物特征,郑义雨特意跑到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找人指点,细心琢磨,想出“一手墨斗,一手角尺”的神形。


  在历史文化题材上,郑义雨算是圈内首开先河的一位。即便如此,他还是自认“技术不差,但创新理念还欠火候”。


  人才脱节的隐忧


  书到用时方恨少,郑义雨说自己在圈内“文凭还算高的”,这辈人“十几岁学艺,能念多少书”,多数“只能干不会说”。这番表白,道出他对当地根艺发展的隐忧。


  按照郑义雨的说法,“上街根艺”兴旺期在2008年至2013年,2012年年产值就高达30多亿元,主要是“打开了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在销路上,北京、山东、广东占大头,除了个人收藏外,各地的旅游景区、酒店和写字楼配套不少。


  “山东文化底蕴深,对根艺认可较早。”郑义雨说,山东客户偏好孔子、老子、达摩这块历史体裁。广东一带喜欢关公造型,他的一对文武财神就摆在澳门的金龙酒店。


  尽管自家工厂处于半开半停状态,但讲到薪酬,“好的师傅一天还能拿二三千元”。郑义雨说,眼下跟他学艺的大多是外地人,圈内同代人的孩子基本不愿继承家业,嫌这行“又脏又累”,坐不住也不想学。看似红火的“上街根艺”,也苦于后继乏人。


  不少江西人到上街镇打工,继而出来单干,还叫上亲戚朋友帮忙,尤其是上饶的师傅,本身就带着手艺,精于花鸟山水的雕刻,把生意越做越大,愣是在上街镇兴起“江西一条街”。


  县根雕同业商会秘书长邓毅,是行业带头人中唯一的大学毕业生。据他介绍,目前上街镇从事根雕行业及配套服务行业的人员近6万多人,操业的本地农民与外来技工比例为6∶4。


  时下,大家爱说“大的经济环境对上街根雕的影响”。从艺30多年的张其仕,认为各行各业所受影响是一样的,他最担心的倒是人才脱节的问题。为此,他将工作室建成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闽江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想为根雕创作后备人才提供一个平台。


  有过到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进修的经历,郑义雨羡慕德化有个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遗憾闽侯没有类似的专业学校。“从业人员很少是科班出身的,多数属于民间艺人,按‘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传帮带。”他说,院校出来的一班人思路开阔,可惜这类人太少。


  “目前较能接受根艺的群体,基本在50岁以上。”基于这一发现,郑义雨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提醒自己“要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涉猎更广泛的生活题材”。


  尝试过电商生意,郑义雨也爱通过手机和电脑,与台湾等地的朋友分享信息。马来西亚客户发来一张原料图片,他凭“第一眼”当即做出定位:那个部位雕山水,人物在下棋,就叫“乐在其中”。


  大致来说,根雕制作分构思、打粗坯、精修、打磨几个步骤。郑义雨说“精修很关键,要把人物神情做出来”,对选材更是亲力亲为,因为里头就带着构思——这个原料能做什么?


  能人也有“不合时宜”的一面。放眼望去,“上街根艺”有往选料高档、大型化发展的趋势,郑义雨也用过十几米长的树根做“清明上河图”,但私下说这类作品“需求群体较少,只能在特定场所摆放”。送去参展评奖的,倒是小件方便;很多人青睐“根雕城”的大手笔,他却认为“客户还是爱到制作一线看成品”,倾向“前店后厂”旧模式……


  争议无所不在。就表现手法而言,即便是“根雕世家”,两代人也言人人殊。现代根艺是否还受“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法则制约?是注重“精雕细刻”,将雕刻美与天然美融合,还是强调“自然写意”,少用人工处理?


  长远来看,更大的问题是原材料。本省的杉木瘤、江西的香樟木、陕西秦岭的崖柏,乃至进口的花梨木,上街艺人都摆弄过。随着国家对环境资源保护力度加大,原材料会越来越少,郑义雨对此也有预见,但认为“根雕作品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再复制”,好的作品因此会有更大的收藏价值。


  解决了福州大学城周边近万就业人口,“上街根艺”也成了闽侯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但其杂而无序的运营现状,也透出当下的喧嚣与骚动。


  回头看郑义雨的成名作《寻找家园》,从中还可溯源根艺萌发的本真面目——在待弃或将烧的乔灌木及竹、藤等废根当中,先人们发现了自然的美感,因而“化腐朽为神奇”。反思今天的急功近利,许多人都在谈“让商品升格为艺术品”这桩事,郑义雨的见解是:关键还是要看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工艺附加值才是正道。


 

本文标题: 郑义雨:闽侯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让根艺回归本真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80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