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天安门,郭梦喜总会深情地凝望许久。和新中国同龄的他,是来自首开旗下房地集团的古建工匠,曾经历过三次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
打小就住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附近的郭梦喜,对公园里的亭台楼阁情有独钟,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一生的职业。机缘巧合下,刚满20岁的他被分配到了北京房修二公司古建处参加工作,在木工班当起了学徒工。
刚参加工作的郭梦喜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每天早6时他就提前来到工地,生火、烧水、擦地等杂活儿全包了,恭敬地等着老师傅来。白天跟在师傅们的身后学手艺,晚上他照样闲不着,抱起借来的古建资料苦读,一字一句地抄写到深夜,古建图案也都临摹下来,一画就是厚厚一沓纸。
几个月后,他从24名学徒中脱颖而出,抽调到天安门重建工程大木加工组。那一年的天安门城楼重建,是新中国成立20年最大的古建工程,这让刚入行的他激动不已。
直到今日,郭梦喜还清晰地记得50年前的那个冬天。开工是在12月,正值北京最冷的时节,工棚四面透风。说是“两班倒”,实际上吃住都在工地,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工作。
木工组主要负责天安门各种柱、梁、枋、翼角翘飞等构件的加工组装,最基础的一步就是画线。冬天墨斗线拉出来就冻住,无法使用,老师傅钻研出了“偏方”,把二锅头酒加入墨斗的墨盒中,保证墨线拉出时不会结冻。老师傅的高超技艺和职业素养,让年轻的郭梦喜记忆深刻。和普通项目不一样,天安门重建工程中的施工图纸是保密级别的,有专人负责保管,不能随便拿去看。老师傅每次看完后凭着记忆,都能在图纸对应的柱子上精准标识。为了方便加工安装,所有的线必须画得分毫不差。
郭梦喜边学习边领悟。次年3月,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终于竣工,忙碌了一冬天的郭梦喜脱胎换骨,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更坚定了做好古建这一行的决心。后来,郭梦喜又参与了两次天安门修缮工程,他的身份从学徒工变成了技术负责人。天安门仿佛郭老的人生坐标一样,见证着他的成长。
郭梦喜常常和徒弟们讲起三次参与天安门修缮的经历,最得意的门生张振山听得入神。如今,参加过故宫文华殿、宋庆龄故居、北海西天梵境等古建修缮工程的张振山,也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古建首席技术工作室。今年,他参与故宫养心殿修缮工程的工匠选拔工作,带起了徒弟。
“郭师傅教会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先做人再做事儿!”张振山有些动容地说,师傅毫不藏私,把古建技术和做人做事的原则全部心口相传。郭老十年前就退休了,但他依然发挥余热,只要张振山来一个电话,他都会耐心解答,有时对徒弟放心不下,还会到现场亲自帮忙。“当年老师傅们就是这么教我的,这就是传承。”郭老的话语重心长。
这两年,张振山有个切身的体会:古建这门职业枯燥又辛苦,有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都不爱干,但现在情况有了好转,古建行业逐渐受到重视,人才培训、资金扶持的力度正在加大,很多“80后”“90后”陆续加入到古建队伍中来。
几天前,师徒二人在故宫东西六宫修缮的工地上又碰头了,一起认真地为年轻工匠现场指导。
“祖国的强大促进古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行,能规规矩矩地传下去了!”师徒二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