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师李根、李志刚:“敬畏认真,追求创新”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3-16 10:30:40  来源:搜狐文化
核心提示:雕漆技艺应当起源于唐朝,于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不过因为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做一个雕漆器具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但到了晚清后期,时局动荡,人民颠沛流离,当时想要再做出雕漆作品,十分艰难。

  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十几道工序,起码半年的时间,才能制出一个雕漆。它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实属名副其实。


  但这样的技艺,竟差点消失在历史中。


  据资料考证,雕漆技艺应当起源于唐朝,于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不过因为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做一个雕漆器具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但到了晚清后期,时局动荡,人民颠沛流离,当时想要再做出雕漆作品,十分艰难。


  建国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随着不断地壮大,1958年该合作社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


  李志刚于1983年进入北京雕漆厂。那时他刚刚成年(18岁),从职高雕漆班毕业。李志刚被分配去从事艰苦的设计工作,但13岁便拜师学山水画的他却很开心。因为“有自己创作的空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乐趣,所以就留了下来”。


  这一干,便到了雕漆厂解散。


  这期间,他白天在工厂里跟着师父文乾刚学,下班回到家里,岳父又对其进行指点。李志刚忙碌且快乐。


  他见证了工艺美术行业的辉煌时刻,当时有几百人在雕漆厂共事(据李志刚统计,2017年北京做雕漆的不到百人),也经历了90年代的市场萎缩,与许多转行的同学挥手告别。


  对雕漆的情感让他离不开这行,于是在雕漆厂解散后,他自己成立了雕漆工作室,继续创作。


  “敬畏认真,追求创新”是李志刚从前辈们身上学到的创作态度。“《丝路绽放》雕漆赏盘”也正是这一态度的体现。他打破一个器皿只有一个技艺的传统,和花丝镶嵌、錾刻大师合作,共同打造更加丰富的作品;同时为了让雕漆工艺与花丝镶嵌、錾刻完美结合,李志刚在设计时精确到了毫米,雕漆软硬状态的微小变化也计划在内。


  而“敬畏认真,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后来也被他和他的儿子李根带到了校园中去。他们采用创新的传承模式,将教与产结合起来,同时他们也在雕漆“宏大”的主旋律下探索更加“亲民”、更加现代的新道路。


  本期搜狐文化“非遗大师系列访谈”将邀请东城区雕漆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志刚的儿子李根为我们讲述他们是如何创新地传承、创新地使用来自于千年之前的雕漆技艺。


  搜狐文化:北京现在学雕漆的人多吗?


  李根:其实不多,如果要是加起来的话,算上学校的学生估计加起来也就是个四五十人的样子。


  不过这个行业本身现在发展也不是特别好,要是学生太多也不好。我们还是尽可能的采用小班教学,然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要好好教的。因为传统工艺这块,你也不可能一下组个三四十人的大班,我一个一个去盯着,那也不现实。一个班十几个人或者五六个人,这样我盯得住。然后我也能教他们,他们将来加入工作室直接就能干活,这样也挺好。


  搜狐文化:您有想象过未来行业变大的这样的一个情况吗?


  李根:我觉得雕漆它的限制会比较多,因为它不像别的,本身它的材料这一块。我们不是说拿过来的材料我们就刻,我们就干,我们要有一个最关键的就是髹漆过程对吧?髹漆过程要三个多月,这个时间他是没办法减少的。然后再加上雕刻,雕刻也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最后还得抛光。


  所以一件作品,比如我展示的这个碗,要将近9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完,才能达到去参展的程度。


  所以它的生产周期决定了它就不是一个量产的东西。精品自然有精品的道理,价值高也有它价值高的道理。这种东西它就并不是能批量成规模的。


  搜狐文化:请问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学雕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多吗?


  李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根据现在年轻人的性格,做一些相应的教学计划。


  比如说他们自己想做一些胸针、挂坠等方便佩戴的作品,我们就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去设计,不会像原来老的那种师带徒的那种观念:师傅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干什么。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一定要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思想。


  我们并不希望他们出来以后变成一线的雕刻技师,我们需要他们做出来的作品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从一开始的教学过程当中,就不会限制他们。当然一些最基础的技法,还是需要他们长时间去掌握。最后他们自己出作品的时候,我们老师主要就是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独立设计一件作品。这样他们的兴趣就会比较多。


  如果要是像原来老的那种教学模式,一上来就先磨刀,因为我们刀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没准得磨一年多,现在的小孩很难有能坚持下来的。所以我们就换着花样,今天磨刀磨累了,我可以给他两把刀,就是我磨好的。让他先刻着,因为孩子都着急,他们磨两下,看别人都磨上了就特着急。我说你别着急,我给你俩你先刻。然后他在刻的过程当中,他也会掌握磨刀的(经验),比如说哪应该锋利一点,哪应该什么样,他能自己有一个感悟,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体会。


  我们现在都是以小班教学为主,两年一招生,没准一届有个十几个学生,中间会有走的,有留下的,他们毕了业以后,基本上就进入工作室,然后再继续制作,继续干活。


  搜狐文化:一般留下来的占的比重大概是多少?


  李根:我们一届十二三个人能留下五六个。因为我们学习要7年的时间,7年里,他们在学校里面上6年,第7年就在工作室实习一年,然后再正式进入工作室。所以在这7年的时间当中,肯定就会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有人想继续考高中、大学,有人的就爸妈可能给他找了个工作等等。但是基本上50%的能够加入到工作室来。


  搜狐文化:您说你们现在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改变,请问你们一开始会就以这样的方式去教学他们的吗?还是因为什么原因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过来的?


  李根:刚开始我们在工美技校那块,我爸的思想比较前卫,也比较开放,他不是喜欢那种“严师”的感觉。他对我也是这样,包括工作室的员工,不会让他们使劲干活。累了就歇会儿,但是大家有急活儿,大家一起上一起加班。


  整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大家庭,并不会说效益产生不了或者今天没收入,就给员工施压。这个不太可能,不是我们的风格。


  搜狐文化:据资料记载,雕漆起源于唐朝。雕漆发展到今天有什么新的技艺吗?


  李根:其实至今也没有出土过一件唐代的实物作品,我们是通过明晚期黄成的《髹饰录》得知,雕漆起源于于唐代,距今大概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会根据一些现代的加工手段,比如说精雕机、亚克力(进行创新)。然后亚克力部分我们就用了现代的加工手段,通过精雕机的技术(电脑雕刻)来实现。


  雕漆的部分还是用手工的,保留传统的技法来制作完成。亚克力是通透的,有玻璃的质感,与我们的雕漆工艺相结合,会形成一个反差的效果。


  这件作品将来也可以达到量产。


  因为我们不用反复髹涂它,只是髹涂它的一些零部件,然后再跟亚克力的部分去组装。我们把很多的数据都录入到了电脑里面,这样就能解决许多问题,比如髹漆的厚度跟它的结合会不会产生宽窄不一致。所以这个作品可以达到量产的标准。我们通过现在的一些手段,既缩短了咱传统工艺的制作周期,又能让作品更具当代审美。


  搜狐文化:在雕漆推广方面,你们做了哪些事?


  李根:我们工作室做了一些比较创新的作品,近两年我们都在跟花丝(镶嵌)结合,包括北京电视台春晚的衍生品“春碗”就是我们跟花丝镶嵌一起联合制作的。“春碗”碗身由花丝镶嵌来制作,中间有雕漆的局部,这个算是商品,是我们跟工美博物馆、北京电视台、中国工商银行三家合作的。


  推广方面,去年因为疫情参加过很多线上直播活动。之前都是参加一些像工艺美术展之类的展览,在活动上我们去介绍雕漆。我们也会有一些进校园的活动,去讲课。


  搜狐文化:对于雕漆创作,您有什么计划吗?


  李根:现在讲创新,我将来首先肯定是要设计一些雕漆的实用器皿,就是能让大家接触到的。原来的雕漆都是观赏器具,比如大屏风,出去办个展还得拉根红绳,不让人接触。其实没必要,雕漆也没有那么娇气,它完全干了以后比较硬,也可以触碰,也需要把玩。所以我就希望做出一些这种符合当代的这种审美的,然后也能让大家玩起来的东西,然后让工艺传承下去。


  光看,可能大家确实会觉得比较震撼,但是如果没有一些能跟人亲近的感觉,老有威严的感觉,这样不太好。还是让它亲民一点。我们现在工作室也在走这个路线了,亲民路线。当然高端路线也都在做。


 

本文标题: 非遗大师李根、李志刚:“敬畏认真,追求创新”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81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