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您是如何看待如今端午节在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
田兆元:根据我们以往的调查表明,如今有许多人过端午节时可能连一个粽子也不会去吃,就连这个最为人所熟知的习俗也已经有被遗忘的危险,更不用说其它习俗了。所以,在我看来,商家通过营销手段把端午节搞的热闹其实也无可或非,关键是要在热闹之余有意识地对那些传统习俗进行强化,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取向。
中国文物网: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端午民俗文化呢?
田兆元:首先,以粽子为例,作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其传承下去,一方面可以从粽子本身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上进行改良,比如可以做一些更加方便现代人食用的粽子,同时在其中又保留住传统的味道。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人平均每人都能够消费一块粽子的话,那一下子就能够产生出十几个亿的价值,因此就粽子本身来说其实可以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产业,这样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也能够为相关从业者带来巨大的商业回报。
还有就是赛龙舟。作为一项“体育民俗”活动,可以将其和我们一直所倡导的的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具体方式有两种:一个就是个人直接参与其中,将其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另外就是组织竞赛,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就会促成人群集聚和人群消费。从这两个层面上就可以把赛龙舟这一原本单纯的端午民俗活动,演变成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进而使其长久地传承下去。
此外,还可以将整个端午节以文化产业的方式进行推广。端午这个概念其实不应只是五月初五这一天而已,而应该是作为一个端午季。在这个端午季里面,可以把与之相关的整个民俗文化做成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不光是吃粽子、赛龙舟,还包括诗歌会、以及相关的游戏项目、演出活动等等,都可以进行一系列地开发。甚至还可以将端午节数字化,进而使其能够从线上到线下、跨越国界地进行更为有效的推广。
中国文物网:就您所知目前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推广端午节的实例?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田兆元:端午节在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在我国有几个重要区域都相继开展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活动。比如在浙江嘉兴这一代,他们的一些活动,尤其是一些与端午有关的论坛就做得很不错。此外,我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陕西安康,当地多少年来都在很自觉地推广端午民俗文化,比如他们的屈原祭祀活动就让我觉得很震撼,甚至比江浙一代做得更为踏实,非常值得赞赏。
至于说问题,我认为目前我们在端午民俗文化层面有许多可以研究的课题,而当前的一些研究大多仅仅是流于表面和形式。一个是从学术层面深入了解端午民俗文化,一个是从产业层面探索如何开拓,类似这样的研究课题目前还比较少。如果这样的研究跟不上、不够深入,那么也就无法把端午节做成一个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日品牌。另外,就是在做一些与端午有关的活动时,应该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够参与其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商业收益,而忽视了活动本身对于传播、推广端午民俗文化的实际效果。
专家简介:
田兆元,男,1959年生,湖北宜都人。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神话学、民俗学与文化产业研究,现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汉民族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