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仔细一点,别装错了。”在上海老凤祥“金银细工”大件组工作室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沈国兴悉心教导着徒弟周天应装配作品,“他可以说是我的得意门生,未来接我班的。”“镂金错彩,至臻传承。”每位大件组的师傅进入工作室前,都会看到这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是由沈国兴提出的,他希望大件组的每个人都能秉承这样的匠人精神。时至今日,入行30余年的沈国兴依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曾为了创作“180度微笑观音”四上普陀山取经,也曾为修复辽代千年古文物竭尽心力。如今的他仍旧一腔热忱,攻克众多技术难关的同时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金银细工”这门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培养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初入行·巧合
用沈国兴的话来说,自己能入“金银细工”这行完全是巧合。“当时我在报考志愿时面临二选一:一个是电器专业,还有一个是金银首饰。”他的第一选择必然是电器,在那个年代这是热门行业。而做金银首饰被看作是更适合女孩子的职业。虽说沈国兴及家人都希望自己去电器专业进修,但最终还是在班主任一次又一次地家访后妥协了。原来,沈国兴从小热爱绘画及书法,初中时还担任班内宣传工作,具备一定美术基础,“当时班主任认为我有美术功底,希望我朝这个方向继续发展,不但能学以致用,还便于未来就业。”就这样,在经过三年系统培训后,沈国兴顺利进入老凤祥,开始了自己的“金银细工”生涯。
再深造·充电
在进入老凤祥半年后,沈国兴被分入了对动手能力、美术基础要求较高的“金银细工”组,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心一。严格,是沈国兴对张心一的第一印象。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张心一影响下,沈国兴每天都是最早到达车间的那个,他跟随师傅反复苦练翻模、捶揲、扳金、抬压、錾刻、镂空等技法。一把榔头每天敲敲打打几万次,而完成一个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直到后来,沈国兴在创造较为复杂的作品时感到心力交瘁,“我当时意识到自己进入了瓶颈期。”沈国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快,他报名参加了业余大学实用美术班,利用下班时间进行充电。经过三年刻苦学习,沈国兴对图案地分析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作品的理解及细节把握也更精准,“这三年课程对我帮助很大,师傅说我创作的金银器进步很大。”
露头角·惊艳
1997年,是真正属于沈国兴崭露头角的一年。老凤祥参与了无锡灵山3500尊纯金灵山小金佛摆件的投标,设计制作任务落在沈国兴和他的师兄身上。两人经过在无锡的实地研究后,仅用一周时间即完成了“灵山小金佛”的设计和实样。这个项目最终为老凤祥创造了537万元的经济效益,沈国兴的名字首次在业界被提及。
其后的2001年,沈国兴和师兄弟为了制作“180度微笑观音”,先后四次登上普陀山取经。经过十五次修改设计,最终创造出180度都能呈现微笑的“微笑观音”。沈国兴作品《八宝熏香炉》
“微笑观音”的成功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彼时,上海博物馆刚好有一批年代久远的辽代金器需要修复,博物馆工作人员找到了意气风发的沈国兴,希望借助他的技艺进行修复。沈国兴修复辽代珍宝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沈国兴历历在目,“辽代花瓶的瓶口很窄,瓶身材质又薄,不能用传统方式修复。”为了修复这些辽代金器,沈国兴量身定做了“机械臂”,通过工具伸入瓶内,一点点将瘪凹变形的瓶体揎成原状,“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技艺,太高深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辽代金器终于恢复了往日荣光。
谈传承·匠心
谈起最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时,沈国兴坦然地说:“没有特别满意的作品,每件都留了一点遗憾吧!”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工艺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这才能让自己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时下,有一技之长的手艺工人被称为“匠人”。沈国兴则认为匠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匠心、匠德,三者融为一体,缺一不可。在其后的多年里,以沈国兴名字命名的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带领多名技术骨干先后制作了“静安佛鼎”“御用金餐具”等四十多件作品。其中,十多件作品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仿古金器系列则在制作过程中就被多家机构及收藏家预定。在创新与创作的同时,他与团队还尝试将高科技融入到传统工艺之中,让金银细工这门流传三千多年的老手艺持续焕发新生。如今,沈国兴带的4位徒弟各有特长,均能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除了教技术外,我一直教导他们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技艺自然不会差。”沈国兴语重心长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