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静: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4-26 14:03:14  来源:搜狐文化
核心提示:“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如此盛赞“泥人张”。今天我们“非遗大师系列访谈”的嘉宾,便是国家非遗泥人张(北京支)传承人,姚晓静。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如此盛赞“泥人张”。


  今天我们“非遗大师系列访谈”的嘉宾,便是国家非遗泥人张(北京支)传承人,姚晓静。


  初次见她,便能感受到她的内敛沉静。尽管已经做过很多场直播了,姚老师仍不太习惯面对镜头,在录制开场白时,姚老师只说了一句“网上的朋友们,大家好”便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她“高冷”或是“寡言”,在谈起“泥人张”这一手艺的来历和制作过程时,她便开始侃侃而谈,若不是时间有限,大有一直谈下去之势。为展示泥人张北京支的特色,她恨不得把工作室都展现给大家看。


  姚晓静初次接触泥塑,是在高中。当时她看到一尊泥人仕女像,便被这尊像的典雅与娟秀所打动,从那以后,她便对泥人彩塑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业余时间也用泥巴自己动手做一些造型。虽然热爱,但姚晓静一开始并没有全职做手工艺的计划。


  大学毕业后,她做着财政工作,但逐渐发现自己更适合感性的东西。于是,她在2000年,开始专职进入到泥人张工作室。这一做,便是二十余载。


  这期间的学习与积累,让她知道创作一个泥人张塑像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知道泥人张背后有多少非遗人的坚持和努力。因此每当在看到市面上劣质的泥塑打着“泥人张”的招牌时,一向沉稳的姚晓静也会怒不可遏。


  “真正的非遗怎么传承!”这是她在批评这种假冒现象时喊出的话语,而这,也许也透露出她对非遗未来传承的一丝担忧。


  在非遗受到国家重视、社会支持后,姚晓静进校园、进社区,参加许多活动,普及泥人张。虽然她陆陆续续收了一些徒弟,但真正全职学习并且坚持下来的,目前只有一个。对这一情况,她有些担忧,却又在劝说自己似地向我们说道:“起码(让人)先了解、先喜欢,没准(有人)做着做着将来就从事这个了。”


  现在姚晓静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创作时间能多一些。她师父张锠在“泥人张”技艺、风格上的成就以及不断创新与突破,促使她“一直在路上”。


  搜狐文化:请问天津的泥人张和北京的泥人张有什么区别?


  姚晓静: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因为大家确实特别容易混淆它们。我先说一下泥人张它的起源:它其实是第一代张明山的一个昵称,当时人们叫他“泥人张”。这一叫就是100多年。“泥人张”传承180余年了。它起源于天津,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手艺,1950年政府把泥人张的第三代传承人张景祜从天津请到北京。先后在北京的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任教,先后成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带了一大批的外姓学生。


  泥人张从以前的家族传承,走向了社会传承。这样便能更加广泛地传承技艺。


  搜狐文化:它们在技艺方面有什么区别吗?


  姚晓静:从我们做的一些作品便可看出,北京和天津的一些作品还是有区别的。两者基本上继承了泥人张的写实、喜庆、雅致的风格,只是北京支这一块在造型上更简洁一些,夸张一些,更加迎合时代、适应时代的审美。


  但像泥人张的精髓的东西,比如像人物的惟妙惟肖,色彩的典雅大气,我们都不会变。只不过在此基础上,我们(北京支)更迎合现代人审美,改变了一些元素。而且在材质上我们有些不同,以前泥人张都用泥来表现作品,它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用它做很细的部位容易折,或者是它不便于运输。我们现在有些作品用泥来做小稿,用泥人张它特有的手法先来塑形,然后借助当代的材料,比如像玻璃钢、塑胶、汉白玉、铸铜等材料,翻制出模具以后,我们再在这些材料上进行彩绘。


  一开始要用泥做小稿是因为泥的可塑性特别强,这是材料决定的。因此一定要用泥来做小稿,然后我们再结合一些材料再来做,做出最后的成品。


  搜狐文化:您创作的时候会从我们现在的真实生活中取材吗?


  姚晓静:肯定的。泥人张好多作品都取材于民间,尤其是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我们现在做的反映民生、民俗的也很多,因为接地气,大家才能更直观地了解,才能喜欢做这个作品。


  比如过年的时候,我们可能做两个小孩放炮的场景或者小孩观赏金鱼、玩鱼的情态,取金玉满堂、年年有余之意。我们现在还定做一些作品,根据客人的需求制作,也是这种特别生活化的作品。


  搜狐文化:据说泥人张的泥土不裂是经过了特殊加工,想请问一下这种特殊加工是什么?


  姚晓静:老泥人张的制泥是特别严谨的。我们现在还保留泥人张前几代代表作,这些都有100多年历史了。作品摆在家里边,基本上是完好无损的。除了搬运可能会使它边边角角有一些破损,整体不会开裂。其实这就得益于老一辈人对泥土原材料的考究。


  最早泥人张制泥是取天津海河一些区域大概一米深的河床的泥,因为那里的泥含沙量适中,软硬适中。所谓含沙量适中,就是这泥如果太粘的话,我们操作起来肯定不上手,但如果沙子太多,泥容易松散,也不好成型,所以一定是含沙量适中,软硬适中。


  泥取回去以后我们会先过筛,把泥过细,然后把上面的杂质全去掉,我们只要最细的那一部分。我们起码要过两遍筛,过完筛以后我们还要邓浆。所谓“邓浆”,其实也是去掉杂质,留最细的泥土。邓浆就是上下两个水池用水冲刷,我们把杂质冲刷掉,留下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我们要用的很细的没有任何杂质的泥土。然后泥土还要经过反复摔打。


  之后就是泥人张最重要一步:在泥里边要加一定的棉絮,把棉絮跟泥充分地搅匀。棉絮不能太多,太多的话,就有一大缕棉的出现,那就更不好处理了,尤其如果是在脸、手这种细节的部位出现,那就不行。一定是泥撕开以后有那种丝丝的棉絮才行。棉花其实就是增大强度,因为我们做脖子做手指这种细致的地儿,纯泥很容易折断,加上棉花就能增大强度,就不容易破损。


  加上棉絮的泥也要反复地摔打,然后我们再拿油纸将其包好,包好以后放在地窖里边。起码要两年以上,这个泥才能用。所以说它的泥是不会轻易开裂的。


  现在制泥,前面那几步基本上可以省掉,因为现在有很好的泥土,很细腻了。我们拿过来以后就只是先反复摔打,摔打以后也要加棉花,然后又拿锤子或者木棒,反复揉、敲它,之后我们一般用一次性的那种塑料膜给它封好,外边还要再罩一个厚一点袋子,以免它进空气。然后大概要等到半年以上,才能用这个泥,这个泥做完以后才不会开裂。


  搜狐文化:关于传承这一块,请问您现在有徒弟吗?


  姚晓静:徒弟有。现在社会很重视非遗,政府也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这感兴趣的比较多,业余来学的也多,但是如果真正让他放下别的工作,完全以此为职业,完全投入到这里边,就有点不太可能。因为在学习阶段,这是一个特别枯燥的过程。初学者起码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做出稍微像样一点的成品。徒弟现在有一个,他也差不多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跟着我一起学的,现在已经二十七八岁了,学了十年。


  但是只有一个完完全全以此为职业的徒弟。别的就是业余的,一个礼拜学一两次之类的。


  不过其实这样也好,让大家了解。起码先了解、先喜欢,没准做着做着,将来就从事这个了。


  搜狐文化:请问对于传承、发展你有什么计划吗?


  姚晓静:计划真谈不上,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是我们有时候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前几年我们能踏踏实实在那做这种手工,但是现在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这种活动很多,我们自己创作的时间相对就减少了。我希望未来国家能给予一些政策帮助,让我们能静心地创作,创作作品的时间多一些。


 
标签: 非遗大师

本文标题: 姚晓静: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85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