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儿泥坯,一双手,一匹马一只猴……短短20分钟,一件活灵活现的马上封侯”泥塑作品在“小泥猴张”张福彬手中诞生了。“马上封侯”是张福彬的父亲“泥猴张”张希和的代表作品之一。
近日,记者在浚县人民文化馆采访了张福彬,了解了“泥猴张”技艺的传承。
泥猴用料,就地取材
在张福彬的办公室,有许多捏好的泥猴,这些泥猴表情逼真,憨态可掬。说起制作过程,张福彬介绍,捏泥猴用料很讲究。
“捏泥猴用的泥,是在浚县沉淀了千年的黄河泥。这种黄泥黏性好,可塑性强,非常适合制作泥塑作品。不过,在捏泥猴前,要先把黄泥进行加工。黄泥挖出来后,先进行粉碎,然后用水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洇到既能成型又不黏手,这时用来做泥塑最好。洇好的黄泥,只要保存得好,放一年都没问题。”张福彬说。
在“泥猴张”的言传身教下,张福彬捏制的泥猴造型千姿百态。“这些泥猴作品看起来外表粗犷、表情夸张,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虽然看着简单,但必须有悟性,能沉下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张福彬说。
赋予泥巴生命与灵魂
说话间,张福彬从桌子下拿出一大块儿已洇好的黄泥,只见他掰了一块儿手掌大小的泥团,放在手心搓了搓,然后用手指推、压、点、按,随手拿起圆珠笔嵌出眼睛,再拿出竹签点出纹路,几分钟的时间,一只活灵活现的泥猴便呈现在记者眼前。
“你看,想让泥猴的眼睛往左看,就往左点,想往右看,就往右点。泥塑看着简单,如果没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很难做出形神兼备的作品。”张福彬说,为了把父亲的技艺传承下去,他从小就开始学美术,每天放学后先临摹一张画。他还曾师从河南省书画院原院长、著名油画家曹新林学习素描和油画。从部队转业后,他又跟着父亲学习泥塑、书法、绘画等技艺。
“父亲最早是跟着我大伯学的泥塑,在创作过程中,父亲摸索出了‘猴儿精、头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的创作方法。你看这只小泥猴,推、捏的力度不一样,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在泥猴创作过程中,其实是人用手给了泥巴生命,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张福彬说。
做好“泥猴张”技艺传承
在张福彬的办公室,有一座经过烧制的猴山,重约30公斤、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这种大型的猴山,通常得两三天才能捏完。没有烧制之前更重,得两个人才能抬起来。”张福彬介绍。
除了猴山作品,张福彬的办公室还挂着很多绘画、书法作品。其中一幅画上,两只身着民族服饰的小猴子翩翩起舞,仿佛在欢迎远来的客人。另一幅画中,两只小猴子惬意地躺在地上,身边写着“谁都说俺家乡好”。
“‘泥猴张’作为一个艺术品牌,不仅有泥猴作品,还有绘画、书法作品。不管是泥捏的猴子,还是画出来的猴子,这个品牌的作品都是以灵性十足、拟人化的猴子为创作对象,既有动物特性,也有人类情感。时代在进步,我们的作品要紧跟时代,变得更加生活化、人性化,更富有艺术性和趣味性,这是对‘泥猴张’技艺最好的传承。”张福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