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嵩——山东麓古文化的传承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8-18 09:43:17  来源:搜狐  作者:杨震北
核心提示:  在登封市宣化镇境内,环顾周围的群山起伏连绵,最具有特点的山沟、寺沟和七里庙三个村子的高山峻岭的山顶上幸存着三座庞大的

  在登封市宣化镇境内,环顾周围的群山起伏连绵,最具有特点的山沟、寺沟和七里庙三个村子的高山峻岭的山顶上幸存着三座庞大的古建磐石寨,且这三座磐石寨的结构均为石灰石构成等边三角形等距的山坡上,这三座山形的美丽、圆润,在登封市内还真有它的独到之处。山坡上的奇景异彩别具一格。勾起了笔者对这些古老建筑的兴趣。随着近些年的人口流动,山村外出移居的老老少少把农村的古老文化底蕴的典故都给逐步给淡忘了。追思先人的这些幸存的古老文化的前因后果,当时哪位先人发起、为什么这样选址、分别建于什么年代、用什么方式召集贤人志士参与?随着时间和时代的推移,要了解这些,还真是大海捞针---收效甚微。


  笔者在进入我市人居环境调查中,多次投石问路得知该镇有一位不是教书先生,也不是干部,却收藏有百年前教科书的老人,细细打探,翻山越岭才得以来到宣化镇七里庙村,找到刘家门生产小组的一位七十多岁老农民刘松林老先生,对该过程的知晓情况还得到了很大帮助。


  这一位不是教书先生,但他保存到百年前的私塾学校的教科书,帯着好奇的兴趣,前往他的家中探个子丑寅卯,特意去拜访了他----


  冬初的一个上午,笔者应邀联系找到他的家,说明来意,他毫不介意,通过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打开了这些古老的几套教科书。问起他怎么还保存有这些资料时,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他爷爷是老私塾先生,父亲和自己是地主成份,受教养是文人家庭了,很注重保存过去的文化遗产。但到了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都把这些东西焚烧掉,因我们一家是地主成份,经常被批斗。为了保存好这些书籍,就用破衣裳把书抱起来,挖了个坑,用缸片防潮压实埋在地下,到文革结束后取出来,经过我家爷爷、父亲和自己三代人,还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才把这些物件保存下来。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他看到10月31日央视新闻播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到广东知名华侨学府暨南大学,观看校史展览和办学成果展示,了解学校教学科研、文化学术、人才培养等情况的新闻后,并发现在学校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馆,习近平认真察看馆藏文献和实物,同学生们亲切交谈。听到不少学生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习近平勉励他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提出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号召!他道出了自己也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拥护和学习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归根于出身来自受教育家庭的因缘。


  从盘古开天地后,到夏朝朝都在告成建都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名不转经转的自然山川传奇故事,就是从我们这里的山水美景引发的。他不但收藏文化书籍,在家劳动疲累时翻看这些收藏的资料,收获很多。他讲述着嵩山东麓大冶与王村的密岵山和荟萃山一带周边的山水、上古许多根深蒂固的传奇故事。还兴致勃勃地道出,通过多次到周边实地了解和探索发现,嵩山东麓文化博大精深之处,结合周边方圆几十里的地名学和人士学识,按照河洛文化原理也进行思维,他讲得头头是道。


  保护自然生态和资源平衡。为了挖掘先进文化,他一个建筑行业的多面手,原是笔直的身材,现在已变成一个驼背的老翁。


  横看成岭侧成峰,文人笔下各不同。为了不把这些古老文化遗失,根据他掌握的资料和线索,有时坐车、帯着干粮,深入周边各地走访了解实情,把一些特殊的故事因缘串联成篇。用自己对嵩山东麓文化理念的理解,构思编写着他自己与众不同的长篇故事。


  论乡村发展,品鉴先行文化独到战略。以史为鉴,方知兴衰。他拿出一本本发黄的史料时,感慨万千。他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从2014年,河南省政府就支持登封市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的意见时,他就开始着手创作构思着关于宣化七里庙村、密岵山、佛洞、山岔口村等周边相关的山川历史故事,用自己掌握的资料,一点一点的书写心中的记忆,现在已经整理出六十余篇传奇故事,目前已经脱出了五十多篇的书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生情。他把先人什么时间、如何选址、为何那样设计成椭圆形方案建寨子?他把过去从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都阐述了历代朝政建朝,先把区域按农业生产、生活、市场和建筑体系的特点,按照区域优势定名的历史现状都构思的活灵活现。如:禹州市磨街乡是按农业生活以石磨经营加工的市场而出名;山货乡是以该乡居住的回民多以经营山货出名而命名;登封唐庄镇的磨沟村和扳倒井村是以传奇故事带动周边游览促进社会人士交往而命名;新密市袁庄乡的乱石坡村是衡量地区条件差异命名;登封大金店背阴坡村是以光照多少的充足状况命名等等,都讲的有理有据,同时也分析了当时朝政大人多到各地查看、了解民情、熟悉环境、选择交易市场和促进开发引导社会交往,发现多才多艺人士的做重点,来延续朝政兴起的故事,起到了画龙点睛、爱护自然资源和山乡美好环境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刘松林老人乐于把嵩山东麓古文化收集和撰写山村古迹的传承事业,对探索、发展和挖掘乡村古老文化延续新篇章,抛砖引玉树立榜样而感到敬佩。加强山村民间文化收集,挖掘古老文化的创作独到之处,对提高人居环境改善,为追溯古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保护和重视自然资源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可靠资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关爱自然生态环境,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人献出一份爱,都像这位农村古老文化传承人一样,共同牵手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本文标题: 陶冶嵩——山东麓古文化的传承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190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