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窑场,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烧黑、白、褐、黄、花、酱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处综合性窑场。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百余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以黄堡为中心,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
传统的耀州窑烧制技艺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大致包括原料的采配,泥料的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贴花、印花等,釉料的配制及敷施,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窑火的掌控及烧成。一件制品的完成需要经过17道工序,工艺要求很高。
耀州窑至今仍保留着“山中取料,手挖车推;泥池陈列,明亮如镜;手工制坯,转轮就制;雕花绣草,工笔而成;日晒火烧,自然形成;煤炭翻堂,蹄窑烧成”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堪称“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2006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的目的是塑型,塑造的艺术家自己的型,技艺的型,人格的型,道德的型。瓷煅烧的是艺术家自己的灵魂,信仰的灵魂,文化的灵魂,希望的灵魂,品质的灵魂。作为西北、西南16个省区唯一的传统陶瓷全套工艺都熟练掌握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孟树峰大师,一生都在用心塑造自己的型,煅烧自己灵魂,树立自己的品质道德。
生于千年瓷镇,情定耀州青瓷
1955年,孟树锋出生在陕西铜川的“千年瓷镇”陈炉镇,祖辈都是当地制作耀州陶瓷的艺人。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孟树锋自幼就随爷爷、父亲学习。并于1976年,考上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这是他从事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无论是在古陶瓷研究还是文化修养上都有很大提高。
1980年,孟树锋学成毕业,学校有意留他任教,他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在自己家门口做起耀州窑系的陶瓷来。
为了恢复耀州陶瓷,孟树锋自费徒步游学,寻觅宋代名窑踪迹,走遍名窑产区,学习了解南北方各大窑系的历史文化、工艺特点及艺术特色。经过10多年的潜心钻研和努力探索,终于将耀州青瓷传统的烧造工艺、刻花工艺、制瓷工艺技术结合,完成了一件件耀州青瓷精品,在耀州现代民间蓝花器、黑釉器、铁锈花盘、碗、罐上也有新的突破和创造。
2007年,孟树锋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也是西北、西南地区唯一一位传统陶瓷全能大师。同年,孟树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持之以恒,培养新型人才
孟树锋兢兢业业几十年,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获6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设计专利。为中国西北、西南16省区传统陶瓷中唯一能配料、练泥、调釉、制坯、刻花、雕花、划花、剔花、画花、窑炉设计与装烧窑全套工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既出身陶瓷世家、又毕业于专业大学、达到正高职称和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也是古今陶瓷技艺理论与实践能研究、能创作的“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传承人”。
他精于耀州青瓷,熟知国内各大窑系,通晓现代各类陶瓷、历史、技术、艺术、美学、非遗、民俗综合研究、鉴定、著述的陶瓷文化学者;是当今陶瓷领域品高学深、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孟门弟子遍及全国各地。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还是国家“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和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获得全国仅七人的“中国传统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和景德镇陶瓷大学、浙江大学、平顶山学院、新乡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广东陶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高级顾问,北京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
近年来,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下,陈炉镇的陶瓷业一度萧条,加之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急需抢救。如今,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活态景观,复原宋代工艺流程,把传承和教学结合起来,培养新型陶瓷技艺人才,并希望这个心愿能早日实现。他说,一代代人把他们的智慧、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耀州瓷,而我要做的,就是让人们更加懂得欣赏和理解它。
纵观耀州窑千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古陶瓷艺术的珍贵遗产,也记录了时代的文明和匠人们的智慧。多样性的耀州瓷土再加上娴熟先进的烧造技术,让耀州窑在历史的制瓷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相信未来,在孟树锋这种持之以恒的匠人的坚持下,让更多人了解到耀州窑的魅力,将这份千年不熄的窑火继续燃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