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拜大师
“樊老师‘倒’的戏曲人物,我们叹为观止”
吴逢全的第二位恩师樊德然,是成都糖画唯一一名国家级传承人。
樊德然11岁时拜成都糖画艺人谢青云为师,后进入雪峰制药厂工作。1986年,成都市东城区(现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以下简称糖画协会)成立,已经退休的樊德然担任协会顾问。2009年,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直至2015年去世,他培养了近三十个徒弟,吴逢全是其中之一,他已初步继承了师父的戏曲人物糖画技艺。
“除了花鸟虫鱼传统图案,樊老师最擅长的是‘倒’戏曲人物。”吴逢全记得,有一次他在青羊宫出摊,跟同业们切磋技艺,樊德然路过便驻足观赏,最后亲自上手制作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武松打虎”,引得大家惊叹连连。
“后来糖画协会的领导说,樊老师‘倒’戏剧人物‘倒’得特别好,让我去拜师,我就去了。”吴逢全表示,学艺的关键在于专心,要多观摩、领会师父的手法。“他教我‘倒’关公,会提很多细节,比如关公穿的是什么衣服,拿的是什么刀。要是把青龙偃月刀搞错了,那怎么要得?”
樊德然“倒”的戏曲人物之所以能传神达意、栩栩如生,是因为他年轻时常跟着戏班子跑生活。“过去赶庙会,戏班在台上唱,樊老师就在台下倒糖饼儿,他是一边看一边画。他对戏曲很了解,哪个人物、穿戴什么、在哪个章回,他都能说到点子上,所以你能在樊老师的糖画中看到皮影、剪纸和戏剧的影子。”
吴逢全坦诚地讲,随着川剧慢慢远离日常生活,没有了活水,年轻的糖画艺人对“倒”戏曲人物也变得生疏起来。“我们这一代人确实不得行了,五虎上将大家都晓得,但樊老师能抓住人物的精髓,做出味道。年轻人更不要说了,他们现在有好多能‘倒’戏曲人物?”
2、怀念老会长
“蔡叔叔带大家做灯会,让人开了眼界”
除了樊德然,时任糖画协会副主席的蔡树全对吴逢全也影响颇深。
别人都叫蔡树全为“蔡厂长”,但他喜欢叫他“蔡叔叔”。“蔡叔叔生于糖画世家,从小就受到熏陶,据说他父亲蔡建成糖画‘倒’得相当好,我们都没见过。后来他进了汽配厂上班,还成了厂长,但是1981年,他把厂长职务辞了,又回来专心搞糖画。”
1989年,蔡树全在文化公园接受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采访
在吴逢全的记忆里,蔡树全不仅技术一流,还是个热心肠。“他拉着大家做灯会,从青羊宫到塔子山,经常给后辈介绍活路。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开始搞创新,用糖做彩灯和巨型雕塑。”
1989年第二十届成都灯会上,蔡树全设计制作的长16米、耗糖近2吨的巨型立体糖龙荣获一等奖,随后又多次到北京、广州等地展出,于是成都糖画名声大噪。
“我这辈子,很感谢樊德然老师和蔡树全老师。没有他们,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他们确实帮我打开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吴逢全说。
3、惊艳法兰西
“外国人夸得最多的就是‘神奇’”
1992年6月,应法中友协邀请,吴逢全和师父樊德然代表糖画协会飞赴法国参加“蒙彼利埃艺术之春”活动。师徒二人在法国待了40多天,每到一处就有络绎不绝的居民和游客,对一件件如玉似瑙的糖画作品啧啧称奇。
“法国人看了京剧、木偶戏出来,就会来我们的摊子前转糖画。”据吴逢全回忆,当时他和师父常与戏曲艺人搭伙表演。“因为戏曲表演是公共性的,不收钱,但是转糖画就要收费。这样大家都有人气,我们挣了钱也能补贴别人。”
这并非四川糖画艺术第一次走出国门。早在1987年,蔡树全就应日本“大中国展”之邀,前往东京、大阪、神户等城市进行表演。时任糖画协会副主席的女艺人徐淑华也曾赴日交流,她还在1985年去过香港演出。1989年,蔡树全、罗军亮相德中友好协会主办的“中国年中国周艺术节”,在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等地巡演。再往后,吴逢全又去了新加坡、日本、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近距离地向当地居民介绍糖画。
“不光是糖画,所有的中国手工艺术在当地都很受欢迎。”吴逢全说,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技艺,给予最多的评价便是“神奇”。“他们从来没见过糖画,就算只转到了小雀儿,人家也很高兴,一直拍巴巴掌。”
每每得到海外友人的夸奖,他便觉得欣慰。“我们的传统文化到了海外反响也很好,我们也跟着高兴,因为没有辜负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