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来我就做了一件事情。”任凭故宫外斗转星移,王仲杰在宫墙内终其一生修复古建彩画。“我们这些人毕生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对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而言,百年如弹指一瞬,而要延续其生命,却历经李云鹤、李波、李晓洋三代人岁月传承。
守住“匠心”,择一事,终一生,看起来有多浪漫动人,实际上就有多寂寞坚忍。世上时移世易,他们何以在文物修复的世界里一生甘坐“冷板凳”?
铸就“匠心”,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从“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专注,到“运用纳米级扫描电镜观察判定未知物”的精益求精,从“一个剔除动作重复几千次”的一丝不苟,到“首创‘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技法、研发‘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的追求卓越,文物修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铸就“匠心”。
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源于更深层的内驱动力。他们深知,手中的何止是一杯一盏、一珏一瑗、一书一函、一檩一椽?那是“文明的载体”“国家的记忆”。技于指尖,俯仰千年,用自己的人生延长文物的生命,不断还原历史面貌本来的样子,让世人无限接近历史真相,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责任,也是骄傲。
守护“匠心”,护佑“十年不鸣”热忱。春秋几度移,做着“隐姓埋名人”的文物修复师,或埋首于田间案头,或沉潜于大漠边疆,他们不仅要甘于远离繁华、埋头苦干,更要耐住经年累月难出成果的困顿迷茫。守护“匠心”,不能口惠而实不至,需要不断健全文物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让事业造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在职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文物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加强文物职业管理和制度建设,探索文物工匠学历提升、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等做法,提升文物技能人才待遇与地位……逐步推动建立与文物资源大国相匹配、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弘扬“匠心”,激发文化自信自强。新时代,是更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时代,是更多人学习技能、投身技能的时代。当前,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原来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逐渐成为行业大拿、业内翘楚,越来越被社会公众熟知和敬重。
2018年、2021年直至今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三次,为文物行业从业人员搭建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选手们互学互鉴、传承匠心、锤炼匠艺,展现了新时代文物人的精湛技艺和精神风貌。大赛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引导全社会关注文物技能,提升文物技能人才在行业中的地位,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文物行业蔚然成风,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有助于切实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让文化自信自强牢牢植根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激扬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