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社金:珠海沙田民歌广东省“非遗”传承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7-25 11:14:52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沙田”是指在河流冲击成的滩涂上,通过围垦而形成的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我们当地人唱的当地的歌,它是亦渔亦民的疍民所传唱的口头文学,全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歌。

  一、学唱经历


  何平(以下简称“何”):陈先生,您好,请介绍一下您的基本情况。


  陈社金(以下简称“陈”):我出生在一个爱好民歌的家庭,父亲陈灶根,是一个唱通沙的民歌手,母亲杨长好,是一个善良勤俭的妇道人家。我们兄弟姐妹8人,我排行老三,有大哥、大姐,大姐已75岁了,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


  我于1958~1963年,就读于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广昌村的一所公办小学———广昌小学;1964~1966年,就读于南屏中学;毕业后,1967~1974年,任教于广昌小学;1975~1980年,在广昌社区做电影放映员;1981~2004年,工作于南屏文化站;2005~2011年,在南平广播电视站工作。我工作了40多年,但伴随我的,也最让我醉心的还是唱沙田民歌。


  在我工作期间,我经常在学校、圆明新园演唱和传播沙田民歌;给民歌队、学生辅导学唱沙田民歌;带着沙田民歌的节目下乡演出。就在前不久,还应珠海博物馆邀请,录制了大罾歌《钓鱼仔》的视频在博物馆展播。


  我收徒授艺,培养了徒弟梁六妹,她又培养了李苏洪,如今珠海博物馆也收录了他们两人演唱的咸水歌《虾公虾婆》,进行公开展播。


  在学校里,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创作了《校园花儿处处红》《八荣八耻记心中》《安全教育你我他》《垃圾不落地》《唱诵家风放喉咙》《青春热血永流芳》《四中全会新征程》《红船过险滩》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新民歌。其中《青春热血永流芳》已成为学校红色教育的保留曲目。


  何:您是如何学习沙田民歌的?请介绍一下您目前对沙田民歌掌握的情况。


  陈:我父亲喜欢唱沙田民歌,我从小听他的歌,耳濡目染,七八岁时,我开始跟父亲学习沙田民歌。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父亲教我的高堂歌《大话歌》:“我咁大个仔,未曾唱过大话歌,一个萝卜切开几大箩,老鼠拉猫跟我门口过,蟛蜞喃鸭锄田拖。”歌词是疍家话,很有趣,听上几遍我就学会了。那个时候我也喜欢听广播,中山的广播电台经常播放咸水歌、高堂歌,我边听边跟着学。


  听得比较多的是陈锦昌的《竹树开根根连根》,后来我在广昌小学任教期间,还将这首歌传授给了学生。那个时候条件比较落后,学习民歌除了父亲对我的口传身授外,其余就是自学,如跟唱陈锦昌的《香稻颂》。那个时候年纪小,记忆力也好。


  我学民歌时,给我以影响的还有当时南屏沙田民歌艺术团的吴金喜,其实他并没有直接教过我,但是他有一本歌本,我就是边读那个歌本边学的。因为过去不管是父亲还是陈锦昌,在我学习过程中,都没有用歌本,我的学习主要是靠听和自己的记忆。


  我没有系统学过声乐,当时也没有那个条件,我最早是唱粤曲的,唱的小曲很多。当时家里有张光碟叫《广东小曲王》,里面收录了很多小曲,如黄俊英、卢海潮的,有一首《大排档小唱吧》我很喜欢,平时劳作、上山下坡,甚至连晚上冲凉时都练习演唱。


  我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基本乐理,对于沙田民歌的创作,刚开始就是纯粹靠记忆,由当时曲艺社演奏二胡的杜华生记谱,他识谱,我唱什么他都能同步记下来。以后实践多了,同时也向其他人请教,慢慢也可以简单看谱了,李苏洪也教了我一些。作词方面,读得多了、唱得多了,熟练了,自己就能创作了,熟能生巧。


  我学唱比较快,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对沙田民歌的爱好,尤其是那些故事性的、传统的、在民间普遍流传的。比如传统沙田民歌《十二月采茶》,我的歌本里也收录了,它是古人拆字眼的一种作词方式:“正月采茶是年新,雪梅孝义守家贫,送仔读书金榜中,一举成名天下闻,闪至取门冇把凭,万古流传教义人。”这首歌很传统,不能改,要严格地传承下来。这种拆字眼的歌一般是六句。


  沙田民歌的学习过程,更多还是个人的感悟过程,是自己的爱好使然。“沙田”是指在河流冲击成的滩涂上,通过围垦而形成的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我们当地人唱的当地的歌,它是亦渔亦民的疍民所传唱的口头文学,全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歌。目前我掌握的沙田民歌包括了高堂歌、咸水歌、大罾歌、姑妹歌、叹情歌。


  二、沙田民歌的特点


  何:请介绍一下沙田民歌的基本特点,与其他地方的民歌的不同之处,与中山的咸水歌有什么区别?


  陈:沙田民歌与其他地方的民歌有许多共同点:浓烈的乡音,押韵、顺口、顺喉,总体讲就是声情并茂,朗朗上口。但最能体现沙田民歌特点的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比如高堂歌《清闲无事唱支歌》:“清闲无事唱支歌,人人话我口多多,唱出歌仔亦有错,皆因文化唔系高。”歌曲最后的这个“高”字,珠海市的不同地方就唱得不同,南屏人将“高”唱作“沟”,斗门人将“高”唱作“鸽”,这就是“十里不同音”;而“百里不同调”指的是调高不同。


  说到区别,如广州其他地方和番禺区的民歌在唱法上、节拍的快慢上,就有很大区别。比如20世纪60年代陈锦昌写的《竹树开根根连根》:“竹树开根根连根,葵花结子子成群,万众一心跟党走,人民爱党党爱民。”就这四句,不同地区的曲调一样,但是节拍会有快慢的区别,我可以唱出三种样式:第一种原生态的,从头至尾一个速度;第二种,曲调有所变化,快的和慢的节奏有区分;第三种速度更快。


  珠海和中山地域相邻,原来本就是一个地区,我们珠海的南屏和中山的坦洲就一河之隔,民歌在唱腔的拉腔和曲调的旋法上基本是一致的,如中山的咸水歌《对花》,在我们这里也很流行。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区别,其实就是个别的吐字发音。


  何:疍家话的韵是怎样一个情况?


  陈:讲到疍家话,我认为它的特点就是一韵到底,使人好记忆。但是一韵到底也有搞不清读法的时候。比如“浮在水面”读作“蒲在水面”。有的字一字多音,尽量用最通俗、最接地气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浓烈的乡音”。


  何:您自己唱歌有哪些特点,与他人有什么区别?您是在什么时候形成了自己的歌唱风格,有什么体会?


  陈:我唱歌的特点可用八个字概括:字正腔圆、绕梁三日。字正腔圆讲的是疍家话的字正腔圆,如高堂歌《来到高堂失失慌》:“来到高堂我就失失慌,半身淡汗抹都唔干,十件衣衫湿了九件半,多得日头出热晒得翻干。”一般的高堂歌都是七言四句,不加什么称谓,也没有什么衬词,比如:“沙田民歌唱起来,万顷沙田作歌台,历史悠久全唱来,沙田处处有歌才。”


  余音绕梁,是指唱歌时的韵味。由于我的嗓音比较嘹亮、明朗,属于男高音,在唱歌时拉腔的感觉就不一样。比如这首唱旧社会的高堂歌:“旧时阿儿真阴功,移民生活好艰难,灯盏无忧,家中冇米,金谷摆厅贵地主,一天到晚饿天光。”


  因为高堂歌旋律是固定的,我会在尾腔和拖腔的处理上,做一些鼻音的哼鸣(边讲边唱“高山顶上一青松……”),高堂歌原来没有这个拉腔,我现在唱的就是加入了拉腔,这就有了韵味。再比如《冻水泡茶慢慢浓》(唱):“韭菜开花细绒绒,真心阿妹唔怕穷,只要两家勤劳动,冻水泡茶慢慢浓。”“一塘清水一塘莲,青青绿绿水上眠,阿妹生来真美善,撑艇摘莲抢在先。”我都加入了自己处理的拉腔,做了装饰。


  疍家话和粤语不一样,字正腔圆强调的是疍家话的字正腔圆,所以唱的人要唱得清楚,让人听得懂,就不用再翻译了。用疍家话唱的民歌,也可以用粤语唱,因为疍家话“问字取腔”,有时候也“问腔取字”。如《水乡情》里“半边云水半边天,对岸河堤对岸天……”的“云”字:疍家话读第四声,用疍家话完成韵脚;粤语读第二声,用粤语去完成韵脚。原则是只要人家听得明白就可以。


  我的演唱生涯一直坚持到现在,中间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2006年因为身体原因中断过,我自己的演唱风格大概是从做曲艺社社长的时候慢慢形成的。2006年,我病好出院时,逢珠海花车巡游,当时我负责花车的装饰工作,同时在花车巡游过程中,我在移动的花车上唱沙田民歌,一路上众多人观看我的表演,那个年代这种边巡游边表演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我的表演也让人们津津乐道。


  我唱沙田民歌意在将疍家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同时,通过演唱民歌,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练习民歌的过程中,吐气发声,对心肺组织很好,肺活量增大,对身体素质有增益。我希望通过沙田民歌的传唱,把优秀的疍家文化发扬光大。


  何:您唱对歌以及运用衬词有没有什么讲究?


  陈:唱民歌对歌时,不管是用疍家话,还是用粤语,在用韵上,都没有什么讲究,但是要在一个统一的基本内容中。


  沙田民歌在衬词上是有规定的,唱什么歌,就用什么样的衬词,歌种不同嘛。高堂歌有“咯、呵”这种拟声词;咸水歌有“妹、哥”的称谓;大罾歌是“妹呀咧、真心咧”的衬字;姑妹歌有“姑妹”的称谓,男性在衬词里被唱作“兄哥”,女性被唱作“阿妹”;叹情歌肯定就是姐叹弟、弟叹姐,一开口“哎,姐啊”。所以民歌手一开口唱歌,我们就知道他要唱什么歌。一般讲,衬词是民歌本身原有的,我们民歌手基本上不会去进行二次处理,衬词在沙田民歌中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有专家讲,咸水歌里的衬词最多。


  何:沙田民歌有没有对歌比赛?评分规则是怎样的?


  陈:最近几年,基本上每年都有比赛,但是比赛的曲目都是事先准备好的,需要下功夫熟记歌词。即兴的对歌,我经历的沙田民歌演唱中是没有的,就是即兴编词也是提前准备好的。


  三、关于民歌的传承


  何:在沙田民歌的传承方面,您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徒弟,用什么方法教授?


  陈:在传承方面要分清传承和传唱的区别。我的父亲传授给我,我传授给我的徒弟,这是传承。我在学校教授,学生一起跟我唱,这是传唱,但有传承的含义在里面。


  就传承来讲,我培养沙田民歌手,首先要看他能不能讲疍家话,其次看他的外形条件,而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有天赋,能一唱就会,有创新意识。在传唱方面,作为最广泛的普及,我创作了广生小学的校歌《校园花儿处处红》,后来区教育局也十分肯定,学校还用它作为课间操音乐。


  现在我教授徒弟,有时是在电话里一句一句教,徒弟跟着唱;有时是提前把要学习的歌曲录音发给他们,他们跟着录音练习。在这两种传授过程中,我都会严格要求他们,随时纠正他们的咬字、发音、音调的准确度等。我的徒弟梁六妹,在跟唱练习的同时,会根据自己的音高、音域,以及音色条件,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疍家人会唱歌似乎是天生的,是相互受影响的,虽然不一定都识谱,可很多人一看歌词就会唱。


  现在的学生都识谱,所以每次我唱歌的时候,杜华生就会帮助记录下来,我就按照这个谱子教授学生。首先,我要求学生把歌词理解并读熟,因为沙田民歌里有很多疍家话,学生要字正腔圆,就要熟读歌词,倒背如流,区别疍家话和粤语的不同发音;其次,我要给他们讲解歌词大意,他们理解后,一教就会了。


  沙田民歌有不同的歌种和唱法,在学校里教唱,旨在教授学生学习这些歌种和唱法,每次上课前我会提前准备好录音,学生跟唱几遍就会了。就像当年我跟着父亲学习那样,父亲唱,我跟着唱。


  我曾在南屏中学、广昌小学和一个传承基地授课,其中我在广昌小学一待就是8年,有时也会应邀到其他地方去演唱。现在南屏还有沙田民歌队,由我的徒弟担任团长,创立之初我是队长,并且由我辅导队员表演节目、送戏下乡、做专场会演。最初的演出,一般都是清唱,现在演出条件越来越好,沙田民歌的表演融入了舞蹈、音乐伴奏,以及舞美灯光等,使整个节目更加饱满。


  何:您的家人唱沙田民歌吗?这里有没有类似梅州等地,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有自发唱沙田民歌的社群活动?


  陈:由于父亲的缘故,我们兄妹几个人都会唱沙田民歌。我夫人也会唱,她的声音很好,还可以自己创作歌词自己演唱。我也曾经教过她一些,现在,大罾歌、姑妹歌、咸水歌这些她基本上都能唱。


  特定的自发的社群活动,斗门区就有。有时男婚女嫁,我受亲朋好友委托,会去助兴演唱。或者是别人唱歌,我就搭歌。如前段时间,金湾区进行水乡拍摄,我和梁荣好就去幸福桥那里唱歌了。


  何:演唱沙田民歌需要特定的场合吗?


  陈:沙田民歌是想唱就唱,但是不同的场合会唱不同的、具有一定寓意或者应景的歌。嫁女要唱《贺婚歌》《叹家姐》;老人家去世唱悲哀的歌:“老爷啊老爷啊,看你咁正,住上山头。”叹者伤心,闻者落泪。


  男婚女嫁时唱的《叹家姐》,是有仪式感的。女方会挑选个好日子,邀请一群姐妹,铺上席子,大家席地而坐,从家姐出嫁开始叹,从祖宗叹到父母,依依不舍。而男方就不一样了,男的结婚就是坐高堂。


  何:在沙田民歌的传承演变中,您觉得清唱好还是有伴奏好呢?作为一位珠海的传承人,您在沙田民歌的改编方面有哪些体会?


  陈:这个要看民歌手个人的喜好。有一些比较保守的,就愿意遵循沙田民歌本来的样子,就会选择清唱;年轻一代的民歌手,觉得加上伴奏演出的形式更加立体,符合现代人的视听感受。


  我个人也更喜欢有伴奏的表演形式,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认识和学习沙田民歌,不仅加入了伴奏,还会根据歌曲编排舞蹈,这种综合性的表演方式,学生们也更容易接受。


  何:根据您的了解,沙田民歌创作有没有借鉴其他传统曲艺或者是戏剧的因素,在哪些文艺作品里用了沙田民歌?


  陈:有根据戏剧内容进行歌曲创作的,如按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创作的沙田民歌《十八相送》《化蝶》。


  在流行音乐中,李海鹰写的歌曲《弯弯的月亮》,用了中山的咸水歌。音乐家冼星海是疍家人,他的经典《黄河大合唱》,融入了咸水歌《顶硬上》的元素。当下的流行歌曲《月光光》,也是根据沙田民歌改编的。


  何:您也改编了很多沙田民歌,都用什么方法改编的?


  陈:在音乐上,改变曲调、节奏、速度,或者开始和结束部分都保留传统沙田民歌的曲调,中间部分稍加适当改编;在歌词改编上,与时俱进,增加新的内容元素,如以传承红色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四中全会新征程》《青春热血永流芳》等。


  何:沙田民歌的歌词内容都涉及哪些题材呢?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填词记录的?


  陈:涉及的题材有民间文学故事如《陈世美》,古典文学如《武松打虎》。我曾经根据《今古奇观》创作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我开始填词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大多都是口头讲、脑子记,写得很少也比较零散,真正写得比较多、比较规范的时候是十年内乱结束的时候,我写了整整一本。


  我也通过记录小本、录音机、U盘来收录作品。在我的工作中,我会随时带个U盘,我会叫我的儿子把好听的歌曲录下来,储存到U盘里,当我听到别人唱得好的时候,就马上录音,整理到U盘里,再插在扩音器上播放非常方便。


  在数字设备没有那么先进之前,我在广播站工作,广播站有录音机,我就用录音带录制,之后有了CD、电脑,就更方便了。我相继收录了吴金喜以及我的表亲周北体的作品。


  何:对沙田民歌,在采访搜集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陈:我们省市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媒体都来采访过。2007年,南方卫视针对沙田民歌进校园,还做了一个专题片。


  广昌小学是沙田民歌的传承基地。为了规范传承工作,我们就把词谱梳理下来,变成读本,目前已经收录了35首沙田民歌。这个读本除了收录已有的沙田民歌外,还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选择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结合沙田民歌的曲调,进行创作,让学生们用唱民歌这种轻松的方式学习古诗词。目前这本教材已经出版并在广昌小学推广。


  何:您觉得您这一代唱民歌,与您之后的这一代唱民歌有什么不同吗?


  陈:主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我们那个年代,经济发展处于基础阶段,文化建设不如现在;现如今我们国家鼓励挖掘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政府从各个方面支持我们演唱、创作以及传承民歌。


  四、回顾与展望


  何:请介绍一下沙田民歌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陈:沙田民歌的历史应该有两三千年了,在整个珠三角地区,还有广西、福建沿海的水上疍民,都有咸水歌,只是有的地方叫法不同。那年坦洲举办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有些人是唱“甜水歌”,一个咸一个甜。据说是因为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帮助他们挖了一口井,井水是甜的,就是我们说的淡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把自己唱的歌叫作甜水歌。


  沙田民歌流传于疍民群体,在20世纪50年代是传承发展最辉煌的时候,那时人人都能唱,处处是歌。近几年,我们国家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各地政府部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珠海也很重视基层的非遗保护工作。之前我通过非遗进校园、撰写课外读本,将传承工作与时俱进。


  未来随着传承工作的更加规范系统,除了场地和经费上能够获得专项支持外,我更希望的是我们的传唱队伍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另外,我们需要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我们,把我们的民歌作品,归纳整理。就像梁振兴编撰的《民歌荟萃》那样。


  何:当年举办过哪些与民歌有关的活动,如今呢?


  陈:那时主要是送戏下乡,涵盖整个南屏镇,也去近邻的斗门。这些年,随着民歌队伍规模的扩大、组织制度的规范,我们民歌队也更名为民歌艺术团了,在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我们继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只是活动范围更大了。我们的每次活动,都会聚集大量的居民观看,以上了岁数的疍家人为主,年轻人也有,但是不多。现在的沙田民歌,不仅疍家人在学,其他人也在学,疍家话、粤语、普通话,不同的语言都可以唱,为的是能向不同的观众传承传唱沙田民歌。


  何:您第一次演出是在什么地方登台的?紧张不紧张,心情怎样?有哪些重大演出给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陈:2000年,珠海市在南水的飞沙滩举办民歌手大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演出,那时我已将近50岁了,但最后还是拿到了金奖的好成绩,这是我第一次登台。如今“年纪大,机器坏”,记忆力差,所以有几次忘词,就被起哄说:“你放下麦吧。”


  何:您希望珠海的沙田民歌,应该走向怎样一个高度?


  陈:我和梁容好,曾在北山音乐节登台表演,现场还有尼泊尔的鼓手与我们共同即兴演绎,气氛热烈,我们一连表演了好几首曲目。所以我希望,沙田民歌可以采用更多的方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向世界,也希望我们的沙田民歌在以后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能够有更多高质量的作品面世。


  何:陈先生,对您的采访使我们收获很多,非常感谢您。


  采访后记:


  在两天的口述访谈中,我们看到了陈社金先生对沙田民歌的执着和痴迷,也看到了沙田民歌传承发展的美好未来。此次访谈得到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珠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会有很好的发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投入保护、传承、发展我们祖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本文标题: 陈社金:珠海沙田民歌广东省“非遗”传承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19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