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推出“广东省非遗网络达人培训计划”培训课程,“90后”翟月受邀担任主讲,线上分享如何基于打造城市文化IP的视角,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创新营销方式,讲好广东非遗故事。
羊城处处有段古,粤讲粤有古。翟月一直以城市艺术的视角与理论,关注、研究、探索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多种可能性。翟月记得从初到广州的那一刻起,自己就被这座城市处处可见可感的“文化痕迹”深深吸引。同时作为一名“湾区青年”,她用13年时间逐渐融入,沉浸式体验着南粤文化的语境和氛围,并不断汲取着南粤城市文化的知识与养分。
事实上,翟月在创办广州城市艺术周后,一直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城市艺术”模式,更致力于以文化和艺术提升城市的“关注力”和“可持续发展”。也正因此,脍炙人口的展览“永庆记忆”与社区文化IP“永庆有鱼”等相继诞生,以更有趣的角度展现广州城市的发展,传承城市文化与历史,留存城市共同记忆,打开城市未来创新的窗口。
“城市”为名,“艺术”为媒讲述动人故事
翟月是安徽人,在澳门科技大学读广告学专业,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文化管理硕士,毕业后曾在北京与上海打拼,最终选择留在广州深耕发展。2016年年底,她创业的第一个项目,是参与广州白云机场的时空隧道公共艺术项目,也正是这个项目,让她真切感受到广州的开放与踏实的作风。不在乎虚无的名气,更重视踏实的想法,翟月认为广州的务实是一种合作、踏实和思辨的精神,她坦言自己的信心,是广州这座城市给予的。
2017年,首届广州城市艺术周启动。作为总策展人,年轻的翟月也开始了她与广州城市设计、城市文化相关的项目策划。以“城市”为名,以“艺术”为媒,清晰化城市形象的定位、提升亮点和个性,加强“国际范儿”。城市艺术周跨越天河、海珠、越秀、荔湾、番禺五大片区,进入社区、商圈、景观带、创意园、大学城等空间,合力与海内外及本土的艺术家、设计师及社会组织各界精英,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思考与交流。
艺术周期间,翟月与她的团队围绕广州城市设计主题,设置了系列论坛与活动,让公众能与专业群体进行零距离交流,从而了解、发现、体验城市设计与城市生活的关系,实现艺术教育与公众参与的目的。也是在这一年,具有承载性的公共空间获得与公众互动的机会,人们看到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年轻人拥有了对城市建设无限热忱的发声地。
第二年,翟月与团队策划了引发人们关注城市每一平方空间的“一平方计划”,年轻人群参与度剧增;2019年,开始以新的视角解读和体验不同的非遗项目;而去年的主题是“湾区共振”,组织了3场大湾区的交流互动活动;今年则计划聚焦乡村振兴,希望通过文化艺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翟月在2019年策划的“永庆记忆”展览,也是她与团队深入研究广州老街区的开始。足迹踏过恩宁路的往昔,穿梭于一栋栋骑楼间,翟月在坊、巷、里、弄的开放式街区中,被其承载着历史与生活的气息深深吸引。2020年,基于灰塑的传统技艺和它代表的岭南生活态度,翟月创办了品牌“永庆有鱼”。
对于“永庆有鱼”的幕后创作,翟月特别分享了一段小故事。这条遨游于城市上空的金鱼,灵感原型是来自于永庆坊中李小龙祖屋墙上的“鱼”,而这条鱼的工艺是来自于广州地区特有的技艺“灰塑”,其特点是直接用灰在墙上塑形,无需用火烧即可形成浮雕,已于2008年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翟月认为,金鱼在广府文化中本身就自带吉祥寓意,她与团队更在请教古建筑专家后确认,这类墙面装饰多为小康之家所采纳,表达的是一种生活追求与状态,年年有余,平安吉祥。于是,“永庆有鱼”系列文创产品就定位为“吉祥轻奢潮牌”,契合“老城市新活力”的精神,以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口味的“鱼”,从传统艺术的海洋中游了出来。
翟月与团队以永庆坊作为大本营,打造社区文化IP,以城市艺术的创新力为“非遗”赋能。“是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的深厚底蕴,赋予我大胆探索前行的底气。”翟月说。
作为年轻的“90后”,你为何对广州的老城历史如此着迷?
翟月:我相信,人需要借助环境成长,人的发展需要“借地气”,广州这座2000多年的历史就是滋养我成长的养分。我们一直说“老城市,新活力”,我一直在努力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老城市就是一个载体,不同的社群在这里生活就能产生新的活力,十三行贸易的兴盛带来的骑楼建筑,今天可以作为载体成为新零售和时尚生活的发生地。我并不认为,年轻人与过去古老的事物会产生矛盾,尤其身在广州,恰恰是这份看似冲突实则和谐的包容,孕育出这座城市独具魅力的融合之美。
“非遗”与“创新”,对你和团队而言,有哪些特别意义?
翟月:就我和我的团队而言,对非遗的研究不是单以技艺层面出发,而是从非遗与城市的精神与文化、经济和物理建设,以及生活日常等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研究这些文化元素如何能在新的时代进程中获得自身发展,并为城市和人民带来可持续的能量。也因为带着对传承与创新的这份理解,我与团队开始研究广东地区的“非遗”,参与了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关于“广彩”的研究项目,也参与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的主视觉和展览设计。
以“广彩”为例,从它的色彩演变中,我看到了广州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从早期服务欧洲市场以西红、法蓝、金彩为主,到服务美洲市场的以大红、大绿、大金为主的色彩变化,就能感受到广州的匠人对于新事物的开放和接受度是很高的,也能够迅速地学习和创新,以应对市场的变化。我很高兴也很幸运,能在“非遗”与“创新”的过程中,收获无数宝藏级的人文与故事。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广州历史文化,翟月收藏了很多广州老地图。
你的作品与广州的城市艺术、城市文化紧密相连,怎么解读它们与城市的关系?
翟月:我一直坚信,创新和历史并不矛盾,就如同“永庆坊”,正是因为不断地有新的社区在这里发展,这条有历史的街道才在不断地传承和变化。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有着历史的街区,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承载变化。我们的创作围绕街道和社区展开,因为街道呈现了城市发展的脉络,社区映射着人们生活的日常,它们是信息的载体,当我们为其持续输入新的观念和行为时,就会产生贯通整个城市的“新活力”。
就像我们做“永庆有鱼”一样,我问过老师傅,“金鱼”出现在这些房子上,是因为这里住的都是普通的人家,大家希望用金鱼去寄托“小康之家年年有余”的心愿。那我们就把这个来自于这里居民最质朴的祝愿转化为文化创作和艺术衍生品。所有这些,也涉及了跨文化传播和城市品牌传播中的专业课题,我和团队希望帮助广州在软实力构建和如何“讲好广州故事”方面出一份力。
你如何看待广州的年轻力量?
翟月:我认为年轻力量应该代表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本质上它可以与年龄无关。城市艺术周曾经举办过“1㎡空间艺术展”,探讨的是存在于城市间、酒店里、商场中、影院内,甚至办公室的一平方米,究竟能承载多少种关系和愿望?3天内,通过与接近30万现场观众互动,我与团队看见了参与者在极限空间与状态下的创新精神。有意思的是,似乎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其潜在的商机。我想这也是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传承下来的独特所在,皆因它拥有面向国际的优势与强大的后盾力量,包括生产线、供应链等,一直为各行各业的新生力量提供成长的养分。所以在我看来,广州的年轻力量天生具有商业思维和落地意识。
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广州对你而言是怎样的存在?
翟月:广州之于我的接纳,等同于我之于广州的喜爱,都是深沉而热烈的。近年,我有幸成为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活力非遗智库”专家之一,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可持续性地打造城市社区IP,将广州的好故事做成好产品,为“省靓”(粤语,意为“擦亮”)广州这张国际名片出一份力。以不懈深耕专业的精神,不负这座城市的美好,这是我对广州最真诚的告白。
初见翟月,总忍不住对她身上成熟于同龄人的笃定点赞。再见翟月,才逐步在她认真又充满热忱的作品当中,感受到一份对广州这座城市沉浸式的喜爱。采访过程中,翟月不止一次告诉记者,她日常闲暇时很习惯穿梭于大街小巷,放松身心地漫步,寻找转角处的惊喜。她告诉记者,当初因为机缘巧合,抽中了签前来广州跑“广马”兼旅行,结果却被美味的广州小食与朴实的广州街坊深深吸引,决定留下来,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家乡”。
来自安徽的她,拥有与广州人同样的务实和勤奋特质,见过老西关的日出日落,走过半夜三更的石板路,披星戴月加班布展都是常事。翟月希望,她能用这些年对广州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以艺术和设计的方式,继续讲好广州故事。5月20日,永庆坊的一个新策划“抬头展”落地,在翟月看来,这又是一个新实践与新尝试。顾名思义,展览需要“抬头观赏”,采用的是广府文化中花灯的形式,让非遗街道成为天然的展厅,以蓝天白云为底色,表达着来自广州传统人文的现代畅想:旧地图、老骑楼、满洲窗、广式英文……
“抬头展”的花灯上画满了岭南特色的文化符号。
翟月告诉记者,“抬头展”的灯罩,都是艺术家们特别收集的来自广州这座城市居民家里的灯罩,每盏灯都有着20年以上的历史。也许,某日清晨走过,或是仲夏夜散步,我们抬头细品,应该能看到外婆家、隔壁阿叔家、儿时自己家的灯火与回忆吧。正如翟月所说,曾经,这些灯点亮了一个个家的希望。她希望未来,自己也能成为点亮这座城市的微光,为广州能量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