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通过采访孟老师,让我们更加了解会圣宫砚,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能让更多年轻人深入了解会圣宫砚、喜欢会圣宫砚、传承会圣宫砚。
采访过程中,孟金刚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会圣宫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让我们对会圣宫砚这一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孟老师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名人典故的故事,如:米芾索砚、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向我们介绍了其它的名砚:端砚、歙砚。
您何时开始接触并从事会圣宫砚的雕刻?
上世纪90年代,98年前后,此时孟金刚老师已经发现了会圣宫砚的一些秘密。
什么因素驱动着您投身于这项技艺并致力于将其不断优化?
会圣宫砚是历史名砚,其历史地位极高,是所有砚台中唯一的官方砚(会圣宫为宫殿名,为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且在文献《砚史》中有所记载。
您对会圣宫砚有没有什么独到见解?
砚台都由石头制成,却有不同的名称,主要是因为其背后的历史差异。支撑会圣宫砚的主要是其背后的文化底蕴。现在有许多玩砚台的人,并不知道会圣宫砚,其实就是对会圣宫砚的历史并无了解。
您在传承这项技艺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会遇到一些比较现实的困难,如经济方面。且目前会圣宫砚仅有孟老师一个人研究,虽然收有门徒,但部分徒弟可能因为这项技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并没有选择继续从事。孟金刚老师自己是农民出身,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凭借能吃苦的精神克服困难;同时,孟金刚老师也通过注册商标,创建品牌的方式,将会圣宫砚的制作技艺保护起来,防止过度的商业入侵。
年轻一代可以为这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些什么?
年轻一代可以借助自己的优势,通过新媒体等方式对会圣宫砚进行宣传。同时年轻人也需要了解会圣宫砚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并逐步挖掘,发扬。
您在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遇到什么困难?
在近现代,会圣宫砚的传承发展的起点相比端砚等其他中国传统名砚较晚,且缺乏宣传,使得会圣宫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达到与其历史地位相匹的高度,但其背后暗含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只要会圣宫砚的名字在,其价值就会一直存在。
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毛笔的使用大大减少,文房四宝似乎成为了少部分人的收藏。您觉得如何才能推动其走入平常百姓家?
只要会圣宫砚一直有人在做,一直存在,不一定每家每户都需要砚台。我们更需要的是提高其文化穿透力,让更多人了解到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只要会圣宫砚一直有人在做,一直存在,不一定每家每户都需要砚台。我们更需要的是提高其文化穿透力,让更多人了解到其背后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