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民俗的茶俗(白族三道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次也作为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的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白族的“三道茶”在白语里为“绍道兆”,最早见载于徐霞客所著的《滇游日记》。白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记者连线大理三道茶州级传承人董丽。她表示:“三道茶最早是以药茶的形式出现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展示了白族先民的一种智慧,赋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它所折射的是人的一生——从青年时的艰辛到中年时的甜蜜,再到老年时的回味。所以我们从第一杯的千古之茶,到第二杯的幸福之茶,再到第三杯的回忆之茶,就是一种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得知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消息,董丽激动不已:“今天早上一打开手机,看到成功申遗的消息,我特别激动。”她曾经参与白族三道茶申报的材料整理和承诺书签署工作,“特别欣慰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申报中,看到成功的消息以后心情澎湃,又感到任重而道远,觉得自己肩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强了。”
据唐樊绰《蛮书》记载,早在南诏时期,白族的先民就有“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即受到三道茶礼仪的招待。他在游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现在大理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如果到大理来没有喝三道茶,就没有真正地领略到大理的文化。”而现在,许多旅游景区都能喝到三道茶。董丽直言:“大理属于旅游地,在大理古城、我们的传习所,包括喜洲、周城,还有我们的游船上,都喝得到三道茶。”
董丽告诉记者:为了在传承中的创新,三道茶已经被搬到了舞台上,“是以歌舞伴唱的形式出现。不过,在我们的三道茶传习所,就纯粹是从白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出发,把老祖宗留给我们最传统最原始的这一套搬上了体验台。”她希望来到大理的人们,能深度感受一下白族人民的文化礼俗。“社会在变化,一些习俗在慢慢地流失,作为传承人,我们要赶快把这些习俗传承和传播出去。因为现在除了一些家里面要请客,或者逢年过节能喝到以外,普通百姓家中其他时间几乎都看不到三道茶的影子。”
小时候,董丽早上起床,总能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喝三道茶的第一道茶,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面也会备好三道茶招待亲朋好友,这些画面让她觉得很幸福。遗憾的是,三道茶曾发生过一定的断层,“但是我觉得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现在不止在各个村在设有点,还让非遗进校园,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给他们种下一颗茶文化的种子。让他们知道三道茶原来是这么好喝,这么有文化特色。”
在董丽看来,“三道茶是祖先的一种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祖训。我为白族的饮茶方式感到自豪,尤其在第三道里面有花椒,全世界可能只有我们才把花椒当饮料。”如今,董丽对白族三道茶的未来充满信心,“它属于民俗,祖辈传给父辈,父辈传给我们,代代相传。现在传播的途径多了以后,民族文化也越来越受重视了,现在来学的人特别多。”此次和董丽一起签署社区知情同意书的小学生代表张永烁,就对传习三道茶有着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