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白族三道茶非遗传承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8-28 13:56:39  来源:封面新闻
核心提示:云南大理民俗的茶俗(白族三道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次也作为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的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云南大理民俗的茶俗(白族三道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次也作为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的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白族的“三道茶”在白语里为“绍道兆”,最早见载于徐霞客所著的《滇游日记》。白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记者连线大理三道茶州级传承人董丽。她表示:“三道茶最早是以药茶的形式出现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展示了白族先民的一种智慧,赋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它所折射的是人的一生——从青年时的艰辛到中年时的甜蜜,再到老年时的回味。所以我们从第一杯的千古之茶,到第二杯的幸福之茶,再到第三杯的回忆之茶,就是一种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得知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消息,董丽激动不已:“今天早上一打开手机,看到成功申遗的消息,我特别激动。”她曾经参与白族三道茶申报的材料整理和承诺书签署工作,“特别欣慰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申报中,看到成功的消息以后心情澎湃,又感到任重而道远,觉得自己肩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强了。”


  据唐樊绰《蛮书》记载,早在南诏时期,白族的先民就有“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即受到三道茶礼仪的招待。他在游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现在大理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如果到大理来没有喝三道茶,就没有真正地领略到大理的文化。”而现在,许多旅游景区都能喝到三道茶。董丽直言:“大理属于旅游地,在大理古城、我们的传习所,包括喜洲、周城,还有我们的游船上,都喝得到三道茶。”


  董丽告诉记者:为了在传承中的创新,三道茶已经被搬到了舞台上,“是以歌舞伴唱的形式出现。不过,在我们的三道茶传习所,就纯粹是从白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出发,把老祖宗留给我们最传统最原始的这一套搬上了体验台。”她希望来到大理的人们,能深度感受一下白族人民的文化礼俗。“社会在变化,一些习俗在慢慢地流失,作为传承人,我们要赶快把这些习俗传承和传播出去。因为现在除了一些家里面要请客,或者逢年过节能喝到以外,普通百姓家中其他时间几乎都看不到三道茶的影子。”


  小时候,董丽早上起床,总能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喝三道茶的第一道茶,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面也会备好三道茶招待亲朋好友,这些画面让她觉得很幸福。遗憾的是,三道茶曾发生过一定的断层,“但是我觉得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现在不止在各个村在设有点,还让非遗进校园,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给他们种下一颗茶文化的种子。让他们知道三道茶原来是这么好喝,这么有文化特色。”


  在董丽看来,“三道茶是祖先的一种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祖训。我为白族的饮茶方式感到自豪,尤其在第三道里面有花椒,全世界可能只有我们才把花椒当饮料。”如今,董丽对白族三道茶的未来充满信心,“它属于民俗,祖辈传给父辈,父辈传给我们,代代相传。现在传播的途径多了以后,民族文化也越来越受重视了,现在来学的人特别多。”此次和董丽一起签署社区知情同意书的小学生代表张永烁,就对传习三道茶有着浓厚兴趣。


 

本文标题: 董丽:白族三道茶非遗传承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22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