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挥刀起,纷纷木屑扬,精巧的图案在刻刀的游走中跃然于眼前,一块块不同材质的木头逐渐显现出神情、态势……走进大理白族木雕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宾家中,只见他正握着一把刻刀,静静地在木头上雕刻着。
李文宾从16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木雕雕琢技艺,之后又自学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系统的木雕艺术理念。从父辈单一的雕饰制作到如今涉及寺庙古建、亭台楼阁、白族传统民居等多门类产品,一块块平平无奇的木头,经过李文宾的细细雕琢,化为“神奇”。
“当时我们家庭生活相当贫寒,我父亲是做木活的,后来我和父亲做了几年以后,我又拜我父亲的师傅去做木活,做了两三年之后就自己立门户,带起了学徒。”李文宾回忆起以前的时光,不禁感叹,“从我和父亲学习木活到现在,我已经坚持了五十多年。前些年,我经常带着徒弟们到处闯,到过龙陵、昌宁、保山、昆明等地盖房建庙。”
一画二雕三打磨是木匠的精髓所在,白族传统民居离不开精美的雕刻装饰。连日来,李文宾一直在忙着帮村里的一户人家制作大门,他以木为纸,以刀代笔,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木雕便脱然而出。
李文宾介绍:“这几年,我都是留在家乡帮邻里乡亲们做活。我现在正在做着一座大门,再过几天就可以完工了,完工以后按我们的传统,要举行隆重的庆典。除了大门,在院子里盖凉亭、长廊都很受乡亲们的欢迎。现在大家都喜欢古色古香的木雕。”
在李文宾的一锤一斧、一刨一凿间,龙凤呈祥、双凤朝阳、二龙抢宝、松鹤延年、喜上眉梢、兔含仙草、凤穿牡丹、公鸡鸣日等惟妙惟肖、富有生机的图案都栩栩如生地雕刻在民居的装饰木件中,而民居也因为精细的雕件,增添了几分古朴、韵味和雅致。
在长年累月不断打磨自己手工艺活的岁月中,李文宾最拿手的是传统民居木工建造技艺。同时,他也逐渐学会精进了瓦匠、泥水匠以及上漆、彩绘等与建房有关的全套营造技艺,凭借精湛的技艺、精良的品质赢得了好口碑。
来到挖色镇光邑村村民赵驹家中,只见李文宾为其打造的转角长廊,掩映在院子里的红花绿树间,显得格外精致。赵驹说:“当时请李师傅帮我们家制作长廊,就是看中了他精湛的手艺,他的制作相当精致,又蕴藏着我们白族的元素和设计。一有时间,我和家人们都喜欢在这个长廊里面喝喝茶、聊聊天,我们全家人都很喜欢这个转角长廊。”
如今,在钢筋混凝土的时代,李文宾将白族民居传统建筑技艺特色运用于寺宇和门楼的建造。寺宇和门楼是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的一个缩影,是整个白族传统古建筑的点睛之笔,十分讲究构造和装饰,多选用殿阁造型,出阁式门檐外挑,飞檐翘角,斗拱重叠,梁枋交错,均衡对称,雕绘刻画精细微妙。而这也正是李文宾最出彩的建造技艺特点,他还通过木雕、彩绘、上漆的方式,将自然风物的诗意和白族儿女的生活理想呈现在民居门楼或寺庙殿宇的每个飞檐翘角上,凌空之势如同展翅欲飞的大鹏,这也是李文宾表达自己朴素审美和对民居主人祝愿的方式。即使是西式建筑,有了别具特色的门楼装点,整幢建筑顿时熠熠生辉又不失古朴大方。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初心。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对于李文宾来说,工匠是职业,是态度,更是精神和信仰。
作为大理白族木雕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宾身上肩负着传承的责任,谈到理想,李文宾说:“我的理想就是要把我们的技艺传承下去,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识并喜爱木雕技艺,希望我们的手艺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目前,大理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0项,州级23项,市级29项。全市共有健在的四级代表性传承人230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20人,州级38人,市级170人。2010年,大理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专门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保护、管理、传承和研究、宣传、弘扬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
大理市文旅局副局长何永华介绍:“一直以来,大理市比较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出台了两个办法,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以及申报的程序起到了规范的作用。通过开展与院校合作,以及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各类研修、研学、研习班等一系列活动,拓宽了传承人的眼界,也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在载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分布在环洱海的各个乡镇的非遗加旅游示范点、非遗传习所、传习工坊等一系列的创建,为‘非遗+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理市四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中,有传统技艺类项目25项,吸引了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大理,多方举措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大理市按照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理念,积极因地制宜推进非遗保护利用设施的建设,推动非遗宣传展示工作,为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平台。截至2023年7月,大理市已建成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共48个。
近年来,大理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弘扬,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大理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依托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走出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何永华说:“我们将继续把传承的项目、优秀经典的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的传承技艺和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让非遗产品和非遗技艺真正地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看得见的财富,让传承与发展能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各个传承人有收入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旅游的发展,让传统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