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燊:珐琅之美满载智慧 手作非遗融入生活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10-24 13:59:31  来源:南方声屏报
核心提示:本期独家专访的嘉宾是广州珐琅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承燊。自幼随父亲学艺,杨承燊在接受传统工艺教导之余,同时亦经常思考如何让广州珐琅展现创新之姿。他表示:“这门艺术充满无限可能,日后定必会有更灿烂的未来。”

  本期独家专访的嘉宾是广州珐琅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承燊。自幼随父亲学艺,杨承燊在接受传统工艺教导之余,同时亦经常思考如何让广州珐琅展现创新之姿。他表示:“这门艺术充满无限可能,日后定必会有更灿烂的未来。”


  “鬼斧神工”出自广州


  珐琅是用粉碎研磨的石英、长石为主要釉料,涂施于加工过的金属制品表面,经干燥、烧制等过程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根据制作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前者以景泰蓝为代表,后者则以广州珐琅为代表。


  广州珐琅的制作方法是先于铜胎上涂施珐琅釉,入窑烧制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其风格淡雅、古朴、细致,釉质温润细腻,画面可手绘写实,亦能书法表现。


  “90后”的杨承燊,师承父亲杨志峰,两人同为广州珐琅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承燊自小在父亲的艺术熏陶下学习画画和陶艺制作,及后在15岁开始正式向父亲学习制作珐琅技艺,深得其手艺精髓,同时也学习了许多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杨承燊对于广州珐琅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个人理解。


  杨承燊:可能是生于艺术世家,我从小就对美术充满兴趣,孩提时看着父亲在拿着工具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的工艺品,对此感到十分好奇。到了高中,父亲开始手把手教我制作珐琅,在他的循循教导下,我也逐步体验到这门艺术的奥妙之处。大学时,我修读绘画专业,毕业后成立艺术工作室,开始全身心投入研究学习珐琅工艺。


  广州珐琅的由来是如何呢?


  杨承燊:广州珐琅,亦称画珐琅,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郎德斯地区,自清康熙年间传入广东。那时皇帝看到广州珐琅的表现形式与掐丝珐琅略有不同,于是在广州十三行设厂研究。当时十三行一带是广州珐琅的主要生产和贸易基地,除了宫廷造办处会派人前来之外,广州工匠也一同学习。因此,广州制作珐琅器的水平较高,画风上与宫廷制作的珐琅器有一定的区别,于是皇帝经常“下单”让广州工匠制作器物,有时还就造型、装饰花纹、款识等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


  据介绍,广州珐琅的出现,成为了宫廷新宠,并有“日月光华、云霞变化”之美誉。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设关后,广州得西方珐琅技艺之先风,既面向宫廷及国内市场,同时还兼顾外销。繁华的贸易盛况促使广州珐琅技艺取得长足发展。开放包容、技艺精湛的广州工匠,握着手中的画笔,绘画出连接世界潮流的图案。英国人波西尔曾在《中国美术》中提到:“中国铜器上之笔绘珐琅,通称曰洋瓷,盖明其技之学自外人也。又名曰广东珐琅,因广东省城为制此瓷中心点也。”


  广州珐琅曾经历过哪些发展阶段呢?


  杨承燊:一共有三个黄金阶段。第一是清代引进工艺时期,第二是民初时于坊间生根发芽时期,第三是创汇时期。广州珐琅在“康雍乾”三朝最为兴盛,每年广州都会向宫廷输送珐琅匠人。乾隆晚期,宫廷造办处停止珐琅生产,一批匠人回到广州设立颇具规模的作坊,“承包”了宫廷的珐琅供应。后至民国初年,广州珐琅一度兴盛,主要集中在大新路一带,俗谓“烧青”业,分煮釉料、打铜胎、画花三个行当。1958年,一批来自花都的老艺人成立炭步特种工艺烧青生产合作社,后于1968年由政府接手管理,迁址花都新华镇,更名为花县珐琅厂,员工多达接近400人。当时珐琅厂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后来国内外对广州珐琅的需求日益减少,花县珐琅厂于2003年倒闭。当时父亲作为时任厂长,对此感到万般无奈。为了不让这个行业失传,也出于对珐琅工艺的热爱,他联合一众工匠成立一间珐琅艺术工作室,使珐琅工艺的艺术寿命得以延续。


  致力复原透明珐琅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大众的需求急剧减少,许多从事珐琅工作的工人陆续转行,渐渐出现“人走技绝”的状况。杨承燊认为,广州珐琅体现出广州工匠的高超智慧,因此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亦要拓宽年轻一辈的受众群,这样才让这门艺术的发展前途无限。


  制作广州珐琅需要哪几个步骤呢?


  杨承燊:广州珐琅用料成本高、工序多,要经过打铜胎、掐丝、点蓝、绘画、烧制、打磨、镀金等一系列工序。铜胎要采用纯紫铜,这样才能让釉料充分附着,然后把铜丝折成图案后焊接在铜胎上。随后是填釉料,又称点蓝,填一次烧制一次,烧制的温度是800摄氏度,且按成色效果而定,通常会填三次。接着是打磨,把釉料和铜丝磨成同一平面。最后一步是镀金,除了让其造型显得富丽堂皇之外,也能避免紫铜氧化。


  请分享从艺以来让你最有成就感的两件作品。


  杨承燊:一件是我在大学时期的《少女》。其时我对珐琅制作已熟悉掌握,加上我在大学时学过油画与国画,因此我想制作一幅有别于传统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的珐琅作品,于是把油画元素与珐琅相结合,创作出这幅作品。另一件是“银胎珐琅碧玺戒指”。毕业后,为了能发掘艺术上更多的可能性,我主动报名学习制作银首饰的。原因是我认为坚守传统的同时,亦要拓宽年轻一辈的受众群,饰品能在日常佩戴,是一种较易被接受的方式,因此我就创作出一系列的实用首饰。


  在创新方面,你还做了哪些工作呢?


  杨承燊:广州珐琅中,透明珐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乾隆年间,广州制造的透明珐琅最为著名。它是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视觉上明与暗、浓与淡、深与浅的变化。这个技艺现在已经没人制作,但我认为有必要把它复原,让更多人见识到广州工匠的高超智慧。为此,我特意搜集资料,以及参考为数不多的传世展品,目前我已能充分掌握相关技术要点,希望日后能运用在不同的作品上,让这门艺术呈现出更灿烂的未来。


  文化互融无限可能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杨承燊一直致力于珐琅工艺的传承推广和教学。他表示,珐琅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所以平时经常思考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又有别于传统,让此工艺能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杨承燊: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我参加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会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讲述关于广州珐琅的故事和制作要点。例如小学生会以听故事为主,中学生能亲手体验制作,大学生会参与为期一至两周课程。大家都会这门艺术感到兴趣,我对此也十分高兴。


  如果想入行,有哪些必备条件呢?


  杨承燊:除了耐得住寂寞之外,还要有心理准备面对失败。因为珐琅是需要多次烧制,每次出来的效果都不同,所以就要做好随时推翻重做的打算。虽然未必每次都尽如人意,但只要努力追求,终能迎来成功。


  你认为广州珐琅需要传承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杨承燊:首先,这门艺术是从广州传出去的,满载本地工匠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其次,这门艺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能与其他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十分看好广州珐琅的发展空间。


 

本文标题: 杨承燊:珐琅之美满载智慧 手作非遗融入生活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25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