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非遗传承,感受手艺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11-30 11:35:36  来源:雷山县委宣传部  作者:林雪婷
核心提示:一些带着过去的事物被我们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这其中的艰难困苦,无法体会这一门又一门的手艺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易,无法感同身受在保护这一项又一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面临的大大小小的难题。

  从这个世界上消逝的事物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我们都快要忘记那些还存在的事物。


  一些带着过去的事物被我们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这其中的艰难困苦,无法体会这一门又一门的手艺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易,无法感同身受在保护这一项又一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面临的大大小小的难题。


  但我们见过这些事物,见过这些手艺人,见过这些手艺人坚守着这些尚未消失的艺术的神情。我们大概不需要讲述任何一个人手艺人的故事,因为有关这门技艺的所有跨越百年的故事,都藏在了他们的每一个作品当中。


  银饰


  雷山苗族银饰制作艺术可以说在中国是首屈一指。在银饰上铸上关于神灵祖先、吉祥物和崇拜物等图案,表示会被赋予神圣的意义而使佩戴它的人获得保佑。


  银饰的种类繁多,按年龄和性别可分为男饰和女饰、儿童饰三个类别。其中女饰的风格各异,品种繁多,有银角、银凤冠、银扇、银抹额、银帽、银插花、银插针、银簪等近30多种,并且图案丰富、工艺老成,有丹凤朝阳、蝴蝶探花、百鸟朝凤、游鱼戏水、双龙抢宝以及松、竹、梅、兰等名花奇卉的图案制作而成,无不透出一种神异性的古典美。


  雷山苗族银饰制作属全民性的大众工艺美术,造型种类丰富,形状优美,工艺精湛。在制作工艺上,充分利用银材的良好延展性,采用薄片、拉丝、捶打、镶焊等多种技巧达成材质的不同外形美感。在形式特征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从银饰的造型,可以反映出苗族的审美倾向,其中一些造型和纹饰,与苗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反映出苗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


  苗族刺绣


  雷山苗族服饰刺绣,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天、地、人、神、植物、动物等无奇不有,且远古、近现代风格均有。


  制作技艺主要包括纺织、靛染、裁缝、刺绣、织锦、制作银饰、镶缀饰物等工艺;刺绣种类有绉绣、辫绣、锁绣、马尾绣、绞绣、破丝绣、缩宝绣、平绣、贴绣、数纱绣、补绣、叠绣等,其中以双针锁绣、绉绣、辫绣、马尾绣、丝絮贴绣等技法为当地特色,是形成雷山苗装风格的基本技法。其中,女子盛装是最具特色的。其主要由雄衣和右衽上衣发展演变而成。上装有两层,内层为家机染青布,外层为紫色、蓝色绸缎。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喋、虫等动物图案,颜色为红、蓝、绿、黄等色,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穿时,袖、肩缀满各种图案的银花片。下着青色家机布长绉裙,外罩二十四条红底绣有花、鸟、虫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头戴银角,颈系亚领、项圈,再饰以银冠、银簪、银手镯、银锁、耳环、戒指等。脚穿绣鞋,同为长裙,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


  苗族织锦


  苗族织锦是我国传统织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而雷山苗族织锦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至今仍保持有传统艺术风格和织造技术的产品。雷山主要在郎德镇的上郎德、报德、乌流、西江、丹江、公统等地流传。织锦采用苗族织布的传统方法通过经线纬线的多种交织方法而直接织成有图案的布料。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既有规律性的几何纹,又有古典式的菱形、四方形,还有介于几何纹与自然纹间的装饰纹样,艺术手法简洁、大胆夸张,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的疏密虚实、粗细大小、斜直长短等进行变化与组合排列,展现了一种明快活泼而又朴实纯真的艺术情趣,主要用作衣服、围腰、背带、背包、腰带等。


  苗族织锦方法分编织和机织。所用原料分素、彩两种。它以白纱为经,黑丝纱和白线为纬。机织即用织布机织锦,与一般的织布的设备有所不同。织平布只用两综线,而织锦用的综钱至少五个。每个综线都连着一块踩板,踩板一般有四块,通过不同踩板的踩法,所踩出的图案不一。每次只能踩两块,依次进行,或周而复始,或踩毕倒回。简单织法都是左右对称,千篇一律,一般多用于织锦带。编织即以手代替挑板或综线来交错上下分开经线的纺织方法。一些苗族少女在上山干活或放牧时,将牵好的经线卷好上筘(短筘),随身携带,在空闲时,即以一端系于小树上,一端系于腰带,手拣经线而引进纬线,编织的花纹同机织一样。


  苗族织锦的图案粗看为规整的几何纹,细看则是无数变形的动物图案组合,往往以富贵吉祥的一、二个动物图案作主轴心,间配其它动物、植物作衬。色彩配置,或在素底上织彩,或在彩底上织素,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红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巧妙地运用复线、金银钱,取得和谐的艺术效果,整体构图精美、用工精细、图案灵活多变、协调对称、立体感强、美观大方。


  苗族芦笙制作


  芦笙是雷山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属于簧管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的一种乐器。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苗族芦笙制作必须具备乐理、物理知识。主要制作工具有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乳胶)。如今,在雷山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而珍贵的,家家都离不开它。


  苗族医药


  雷山苗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苗族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创立的自己的医药。据西汉刘向《说苑辨物》和1964年版的《中国通史简编》均有“苗父之为医”的记载,它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2年贵州省154个苗药确定为国家标准的药物中,许多成分就是雷山苗族医药常用的成份。


  苗族医药主要分为冷药和热药两大类。甜、麻、香、辣属热药,用于治冷病,归冷经;酸、苦、涩属冷药,用于治热病,归热经。有止、补、通、散功能,并总结出“以热治冷”、“以冷治热”、“以通治闭”等用药规律。


  苗族医药的特点,以单方较多,复方较少,多为一方一病。主要是因为苗族人民多居住在深山中,在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应用苗药防病治病,多采用鲜药,随病随采,或栽于房前屋后,或种于药园以备急需。苗族医药另一特点是其药物具有奇特功效和神速的疗效。有“刀伤枪伤,痛不可支,一经敷药,血痛立止,肿胀渐消,不数日而愈”的美誉。


 

本文标题: “守艺”非遗传承,感受手艺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27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