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蜀锦,一经一纬,井盐、川菜,一方一味,这些技艺在匠人手中千锤百炼而成,自有其章法,因传承得以守正,又于变革中出新。
巴蜀文化中既有厚重博大的根脉,也不乏革故鼎新之活力,这样的文化哺育出的人,基因里镌刻着传承的使命和创新的冲动。体现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上,年轻的传承人凝练为“玩转”二字,透着四川人的乐观豁达。
竹子,是中国人生活中的朋友,精神上的寄托。苏东坡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又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和竹艺,在四川非遗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四川竹琴、江安竹簧、夹江竹纸、青城山竹椅,皆取材于竹,仅竹编一项又分青神竹编、瓷胎竹编、道明竹编等等。
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的道明竹编十分讲究,取材须为慈竹,工序须经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再通过编、绞、琐等技法编成各色艺术品、日用品。走在竹艺村,随处可见农家的竹墙竹篱,院子里一般摆着竹桌竹椅,公共空间陈设的也是竹编景观小品。
村中最受年轻游客喜爱的,是竹编创意产品。“传统竹编技艺必须和现代美学、时尚潮流相结合,让产品跨界。”在位于竹艺村的道明竹编国家级传承人杨隆梅的工作室,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张琳告诉记者,“设计”已经成为非遗创新的一道新工序。
四川非遗设计产品中,熊猫是一个经典元素,竹编中有功夫熊猫,瓷器更不乏熊猫样式。在白瓷故里彭州市隆丰街道的古窑旁,有一处由原粮储站的仓库改建而成的白瓷艺术中心,陈设着白瓷代表器具。其中,游客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一件白瓷文创茶杯:杯身是玻璃,杯盖为白瓷,茶漏是熊猫头形象,以四川方言“洗脑壳”命名,将瓷的雅、茶的香、熊猫的憨态,与四川人的诙谐、年轻人的闲趣融为一体,被热评称“可爱到窒息”。
彭州白瓷艺术中心负责人、彭州白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清泉很理解也很尊重年轻人的喜好:“我们传承的是白瓷烧制技艺,宋人用它烧出的白瓷符合宋代美学,今天也理应结合现代美学,在四川、在彭州就应当融合四川元素、体现彭州特色。”
隆丰街道制瓷企业不少,但前几年创新能力不足,大多烧制一般日用品。为了带动瓷产业升级,街道党委书记徐建把突破口选在了非遗上,他尤其看重彭州白瓷艺术中心和李清泉团队。“一方面能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形象美誉度,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制瓷企业的创新动力。”眼下,徐建更加看重的是彭州白瓷非遗后一方面的功能。
彭州白瓷的创新利用远不止于器物。李清泉团队既是传承人、从业者,还是彭州当地乡村非遗创意公园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尝试着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建设。这样的自发实践,与四川省正在推进的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正在紧抓的丰富乡村非遗旅游互相呼应,都旨在让非遗工坊进乡村、非遗产品进民宿、非遗体验进“必玩清单”,把非遗创新性发展真正落在实处,让越来越多的非遗与现代生活连接,活起来、火起来,以更具时代感的姿态展现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根扎田野大地,生命之源雄劲沛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精心呵护、代代传承、守正创新,进而延绵后世、惠泽人民,正愈发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