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问起非遗是什么?是在某个宁静的角落,有人会带着谦逊的笑容,轻声告诉我们:「我有一个自己的小窑。」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每一件作品的深情与执着。「这里每一个杯子都不一样,都是我的作品,它们都会遇到喜欢它们的人。」
是在尘封的书页间,有人耐心地寻找着那些几乎被时光遗忘的小众技艺。他们将不同的工艺巧妙地结合,反复做实验,历经漫长的原料采集之路,耗费大半年时间只为制作一只大漆茶盏.....
非遗,是匠人们的智慧与情感,是一个又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什么是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即那些体现在传统知识、实践、技能、工艺、表演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物件和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旨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与实践、尊重其多样性、提高公众认识,以及加强各方在保护中的国际合作与参与。
中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立法保护开始,中国在随后30年内逐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保护体系,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文件,明确非遗保护在中国语境中的价值。
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遗承载着历代智慧的积累和创新精神,为不同的社区、群体和个人带来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非遗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和维度。依据相关政策,非遗保护的实践可以归纳为四个核心维度:保护、传承、发展和推广。
非遗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传承人因缺乏收入而难以维系传承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技艺因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而逐渐失去经济价值,导致传承人难以借此获得稳定的收入。这种经济困境使得许多传承人难以觅得合适的接班人,一些传承人甚至不得不放弃传承事业,转而投身于其他更为稳定的生计方式。
除了小部分知名度高的非遗传承人,大部分传承人收入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
俞樟根说:「在我家不远处的一家炒年糕店的店主原来也是竹编艺人。」后来,俞樟根带着记者光顾了这家年糕店,他拉着店主老袁,半开玩笑半遗憾地对着记者说:「你采访他,问问他为什么不干竹编这一行了。」老袁顶着这两年才发福的肚子,笑道:「开竹编店,一年最多赚10万。可是开这个炒年糕店,一年少说赚70万。」俞樟根摇摇头,叹了口气,「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啊。不过,也不是都赚不了钱。如果是大师级别的作品可以卖几十万。」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若是竹编作品有某个大师认证,倒也可以卖个高价。但是俞樟根不干,「这种钱我不能赚,好作品自然会受到大家认可,用不着认证。」
传承后备力量缺位,潜在非遗传承人招募困难重重
-由于非遗行业的收入状况并不乐观,这使得寻找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难度非常大
-许多非遗手工艺人对于非遗传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期盼,其中不少非遗手艺品的制作者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从整体数据上看,中国的3068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40岁以下者仅占9%,这一比例显然偏低,凸显了非遗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企业如何参与非遗保护?
企业想要参与非遗保护,可以从上文提到的保护、传承、发展和推广四个维度展开工作:
保护
为非遗保护、记录和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或创新工具;
传承
为高校和传承人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发展和推广层面的努力间接帮助非遗传承
例如,构建非遗市场化的完整链条,使其形成闭环,从而提升潜在传承者的收入水平;向青少年宣传与非遗传承和技艺、教育相关的内容,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
发展
发掘非遗技艺、产品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机遇;
帮助非遗产品市场化;
探索非遗传承人提升收入的方式;
推广
识别、挖掘、构建非遗价值;
参与、实施、推动非遗传播;
资助或推动非遗课程和教学工具创新;
相关案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独龙族nazenaze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简称BCAF)作为主办方,携手服装品牌kleeklee,共同推进了名为「nazenaze」的项目。该项目旨在保持独龙族原有生活状态的基础上,于其聚居地开展可持续的民族文化与手工项目。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管理与推广手段,项目不仅提升了当地女性的劳动价值,还促进了独龙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这些产品融合了民族特色与现代都市审美,为独龙族妇女们带来了额外收入。此外,nazenaze项目还增强了外界对独龙族文化的认识,从而提高了独龙族对本族文化的自信心。在合作模式上,kleeklee负责设计并供应羊毛纱线,独龙族妇女则负责织布,最后由kleeklee将这些毯子加工成适合都市生活需求的产品。
可借鉴点:识别达成市场化闭环的条件时,应着重关注「受助者」和企业自身所能提供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它们能够顺利实现市场化的闭环。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游戏公司积极开展游戏+非遗的探索,并且也在此领域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游戏产品提供了非遗推广的良好平台,方便链接非遗与游戏受众;
游戏化的机制能够塑造更具趣味性的交互体验,有助于形成更新颖的非遗表达方式,推动非遗发展创新;
案例一:腾讯——以游戏数字技术应用探索游戏正向价值
腾讯采用其先进的数字应用技术,对包括中国长城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进行详尽记录和永久保存,开展了数字中轴项目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长城还原并记录长城文化遗产等项目,让更多人能够虚拟参观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线上数字举措打破了文化传播的物理边界,助力非遗更广泛地传播到全球观众中。
案例二:米哈游——利用现有游戏IP促进非遗/传统文化元素传播
米哈游通过其游戏《原神》积极推广非遗与传统文化,如角色云谨演唱京剧戏歌《神女劈棺》,制作《流光拾遗之旅》非遗纪录片,海灯节活动融入非遗鱼灯元素等。同时,米哈游还利用游戏IP推动文旅数字化创新,开展公益文旅项目「沙海微光碧野漫想」,成功将非遗展现给广大游戏爱好者。
案例三:恺英网络——探索游戏的社会功能和产品创新与研发,拓展游戏边界,探索多元价值
恺英网络自研页游《蓝月传奇》与国家级非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及世界级非遗「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跨界合作,以游戏为桥梁,弘扬中华文化,连接非遗古今,助其创新传承,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同时,恺英推出中华传统手工艺动漫IP《百工灵》,通过漫画、小说、动画、游戏、文创等形式普及传统手工艺。此外,恺英还发布了「恺心百工灵非遗头号玩家计划」,深入推动非遗传承。
通过这些举措,恺英期望让青少年以探险游戏的方式深入了解非遗技艺,通过激发其创造力为非遗注入新生命。非遗传承人也得以与青少年共同探索非遗活化之路,从青少年的反馈中洞察市场需求,获取灵感,最终让非遗以多样的形式重新活跃于社会的每个角落。
创新和活化对非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走访了多个非遗手工艺展览,采访了数位非遗手工艺人,也请教了省市级非遗中心专业人士的看法。此行中,我们目睹了众多令人赞叹的作品,也深入了解了手工艺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尤其是收入有限与作品市场化的难题。
然而,最为触动我们的,是途中邂逅的那些手工艺人TA们自身的故事:
有怀着对传统技艺的深厚情感,不惜自掏腰包,传授技艺,让一度停产的手工艺重获新生的老一辈非遗传承人;
有秉着开放和好奇的心态,不断探索非遗手工艺品在现代场景中的创新与融合试的孙辈非遗传承人。
有人沉浸在陶土器皿的制作中,一上午的时光转瞬即逝。当他轻轻擦拭成品时,会仔细观察那表面随机形成的花纹,眼中闪烁着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我今天发现的,你看这里很像一个人,还有这里是不是很像一座小山。」
......
在与这些手工艺人的交流中,我们渐渐感悟到,非遗手工艺的价值与乐趣,不仅仅局限于手工艺成品本身。每一项技艺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一颗颗真挚的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非遗手工艺人似乎身处在一个略有不同的「时区」中,TA们在漫长的创作周期里,从与不确定性的互动中获得乐趣,同时又对某种并不直观的价值回馈怀有确定的追求和热爱。他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华里坚持。
我们有可能将这些感悟与乐趣传递给更多人吗?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以更开放性的思路来设计项目,探索更多能够真正为非遗保护创造价值的途径。
相关案例:寻谣计划普者黑站-乡村长者关爱计划
波克公益与寻谣计划、乡兴社及18名青年志愿者在云南丘北县普者黑地区开展乡村老人关怀工作,以采集民间音乐为缘起,深入到十余个少数民族如白族、壮族、苗族、彝族等的聚集村寨,陪伴乡村老人及留守儿童,于对话互动中采集失落的民间童谣。
项目期间累计入户拜访280+位乡村贫困老人,寻找到100多首当地民间歌谣,并举办了一场200人参加的音乐活化现场。
该项目既为贫困老人提供实质性的物质扶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同时还利用音乐的力量给予老人精神寄托。通过采集民间童谣,唤起老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在音乐中找到情感共鸣,并通过参与创作和表演活动来重新获得自信和自尊,激发他们的社区参与性,进而建立起彼此的社交支持网络。通过音乐,项目试图构建一种以乡村老人为中心的互动关怀模式,同时探索文化动态传承的多种可能性。
比如,利用游戏化的设计思路赋能非遗保护项目,探索更有趣更新颖的非遗教育方式以及非遗表达;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非遗元素的价值与内涵,探索产品与技法之余,那些或关于人,或关于民族,或关于文化的多元内容,并将其传递给公众,让非遗的魅力进入更广泛的大众视野。
为了确保非遗的生机与多样性,在全社会层面上,我们更需要创新与多元的合作模式。借助现代科技和新兴媒介,如数字化项目与游戏化教育,非遗保护可以更加生动有趣,更易于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同时,增强公众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和支持,是保护工作成功的关键。通过教育普及、市场推广和国际合作,我们能够为非遗打开一扇向现代社会更广泛接轨的大门,让这些传统艺术不仅被保存下来,而且能够活跃在当代文化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