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是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的。”“六一”国际儿童节那天,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郑依霏拿着不同花色的绫绢向参加非遗研学活动的小朋友们进行展示。
今年36岁的郑依霏,是土生土长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人,自小在双林绫绢厂长大,石元宝、批床、提花机等织造工具都是她童年的“玩伴”。但凡提到绫绢,她总是神采奕奕,眼神里全是热爱,对绫绢的生产工序,更是如数家珍。如今,这个儿时“玩伴”,已从配角跃升为主角,成了她人生的重心。
一份初心结下不解情缘
双林绫绢轻似晨雾、薄如蝉翼、质地柔软、色泽光亮,素有“凤羽”之美称,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传统双林绫绢的手工技艺生产流程工序繁杂而严密,宋元时期就名扬海内外。明清时期,达官显贵甚至西洋贵族均以着湖州绫绢之服为荣。民国初年,湖州绫绢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双林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绫绢之镇”。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绫绢的产量和销售额连年萎缩,双林绫绢厂也从辉煌时曾拥有三五百台织机衰败到只剩下二三十台。
2000年,双林绫绢厂面临破产拍卖,为了不让几千年传统工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郑依霏的父亲郑小华咬牙从亲戚手里借钱买下了厂房和技术资料。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傻,用钱换回了一堆“废物”,可他暗下决心要振兴双林绫绢。
“我父亲17岁就进绫绢厂了,当时经常有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专家,专程赶到双林看师傅们是如何手工织造绫绢的,就连美国、英国的博物馆修复古旧书画、丝绸文物,用的也是双林绫绢厂的绫绢。我们绝对不可以让双林绫绢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郑依霏回忆着过往的景象。
在郑依霏的记忆里,父亲曾一次又一次上门拜访老技术工人,劝说老师傅们回厂重振绫绢辉煌。就这样,在父亲的努力下,双林绫绢厂又一次重拾绫绢传统织造技艺,使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重放光彩。而父亲对绫绢技艺的坚守,也在小依霏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08年,双林绫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郑依霏一家很是振奋:“国家这么重视,双林绫绢的春天就要来了!”
一句承诺新与旧的融合
2017年,郑依霏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意气风发的她当即郑重许下承诺:立志传承绫绢织造技艺,将这项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接班后我的一个想法是,我还太稚嫩,有太多东西要学。”郑依霏谦虚地说。自此,她开始了深入的学习之路。参加由非遗司举办、浙江理工大学组织开展的第一届织锦传承人研习班并顺利毕业;多次向国内外学者、游客进行宣传分享,同国内各大博物馆(院)修复专家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修复老师进行交流……
在学习之路上,郑依霏深刻感受到非遗生存下去的关键是要能被当下的市场和环境所接受。为此,郑依霏父女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查看古代绫绢残片、古旧书画绢本,仔细研究认真设计。“这些物品都非常宝贵,不可能让你拆了研究,只能用肉眼细细观察,琢磨其中的织造技艺。”郑依霏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如此这般反复打样十几稿,他们最终成功推出了仿宋、仿明清、仿民国等仿古绢本,仿古程度达90%以上,产品成了全国各大博物馆及文保单位用于书画装裱、修复的紧俏货。
双林绫绢先后两次用于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证书裱封材料,2023年又作为礼盒内衬登上杭州亚运会颁奖台。而今,双林绫绢厂生产的仿古绢不仅走进故宫博物院,还走进大英博物馆、克里夫兰博物馆、华盛顿博物馆,走向世界。
除了传承技艺,郑依霏还一直在想方设法提升双林绫绢的知名度。“我们开了淘宝网店,在社交平台发布个性化定制等服务,收获了不少年轻朋友的关注。”郑依霏笑着说,“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双林绫绢产生兴趣,也有很多年轻朋友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更日常、更年轻化的绫绢产品。”
郑依霏拿起一把雅致的绫绢扇边展示边向记者介绍,这是她受热播古装剧的启发,与苏州团扇制作传承人合作推出的仿古宫廷团扇。“这个产品可以说是我们的‘爆款’,一推出就很受欢迎。”
就当下的流行元素,郑依霏带着团队将绫绢融入其中,研发了台灯、屏风、团扇、风筝等文创产品,还与几家服装设计工作室进行合作,一起探索绫绢在服装上的运用,不断开发高定成衣和多元化的日常绫绢服饰产品。“我想让绫绢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郑依霏说。
一种坚守焕发“非遗”新生
流传数千年,如今的双林绫绢既有老底子的传承守业,也有与时俱进的审美创新。
2021年,故宫博物院和东方歌舞团联合打造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只此青绿》,用舞蹈的形式展现绢本画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而绫绢作为其中的重要一部分有特别的展示,因此特邀请郑依霏父女做非遗指导。
“为了使舞台呈现得更加真实,我们专程赶往北京,向歌舞团演员讲解绫绢的每一道制作工序,并面对面演示织造动作,为歌舞团的动作设计提供灵感。歌舞团根据我们的演示,设计了充满艺术感的舞蹈动作。当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看到《只此青绿》的精彩演出,看到舞蹈演员们表演绫绢织造的场景时,我和爸爸真的非常激动和自豪。”时至今日,郑依霏语气中仍难掩激动之情。
眼下,郑依霏又在做一件更“新”的事儿。2023年,在南浔区镇妇联和当地乡镇的支持、关心下,郑依霏创建了双林绫绢技艺传承执委工作室并担任讲解员,提供研学和非遗体验。在镇妇联的推荐下,郑依霏担任了双林镇绫绢非遗文化推广师,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
有了推广师这个名头,郑依霏忙碌了不少。平日里在小学、幼儿园里开展绫绢非遗讲座课程;上个月,参与了《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浙江篇的录制等,推广双林绫绢文化;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参加了“当绫绢遇上香包”亲子研学活动……
“我想在小朋友心里播下双林绫绢非遗的种子,静待它能开花结果。”郑依霏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