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南市天桥区文化馆非遗保护科办公室,烙画、剪纸、皮影等妙趣横生的非遗作品随处可见。作为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科负责人,闫莹对济南非遗如数家珍,历经教育工作27年,深耕非遗保护工作6年,办公室屏风上贴着的“欣欣然”和“只争朝夕”的字帖,是闫莹对待工作的真实写照。她将对文旅事业的热爱化作深耕细作与开拓创新的动力,“欣欣然的滋味很难得,我们可研究的事情非常多,时间有限,觉得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初见,与非遗保护工作共成长
2018年,闫莹进入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从事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有着27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以往的教育历程培养了闫莹严谨积极的态度,她对非遗工作同样产生了极大的热忱。
刚开始接触非遗保护工作,闫莹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彼时的非遗已经在国家的大力保护下,逐渐由冷变热。“2011年之前,大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局里领导曾向我们分享以前的工作状态,工作人员做田野调查,要逐门逐户地告诉传承者怎么申报,甚至要一笔一画地帮对方整理材料。可以说,非遗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坐冷板凳的过程。”
因为知道前期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易,闫莹很珍惜现在的非遗保护成果。她加入队伍后,开始与其他非遗保护工作者一起协助传承人申报非遗项目、“我内心是把非遗工作当成事业来干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免感到辛苦和缺憾,真正跟非遗传承人接触、交流之后,我发现每位传承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感动着我。”像在学校一样教学相长,这个过程也让闫莹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让她坚定了要做好非遗工作的决心。
闫莹回忆刚接触非遗保护工作的日子,省级非遗“泺口醋”令她印象颇深。起源于清末的泺口醋已有百年历史,后来因为多次搬迁、资金有限、设备老旧等实际困难经历了漫长的停产期。“泺口醋本身的酿造技艺非常好,纯粮食酿造、手工扒缸等特色确实是瑰宝。”2018年的非遗博览会上,洛口醋闪亮登场,从策划、布展、销售、宣传,闫莹和同事们全程跟进,并与媒体合作撰写了一篇关于洛口醋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的稿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多次调研,一步步地尽自己最大力量去提案、申请专项款。”闫莹感叹传统手工技艺瑰宝,同时也感慨传承艰难,通过反复呼吁,这项百年非遗焕发新生。
突破,探索“非遗”国家课程
“有了青少年的传承,非遗才有希望。我们对青少年传承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很多举措。”扎根教育行业多年,闫莹思路活跃,开拓创新,探索了通过课题来驱动推进非遗工作由点到面、由宽处走向深处的方法。
今年4月,由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天桥区教育和体育局共同编著的《中小学非遗实践示范课例》发布。据介绍,该书是省内外第一本立足国家课程标准,通过国家课程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实施与非遗十大门类传承保护有效链接所形成的“示范课例+学术访谈”的教育教学类书籍。
作为主编,闫莹分享了这段经历。曾在学校工作27年,闫莹深知国家课程的重要性,“现在的非遗进校园,基本是依托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延时服务,比如孩子在校园里做了剪纸,很开心,但可评价的依据是宽泛的。”闫莹解释,国家课程就是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其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实际就是国家实施的教育教材内容,简单来说考试考查科目。”
2020年开始,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围绕“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闫莹和团队从美术学科开始,探索了同课异构、双师课堂的教学方式,让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与学校老师一起给同学们传授非遗相关知识。“我们用大约3万字梳理出了一到九年级课程与传统美术的链接点,展开了示范课例的研究。”从音乐、体育、美术,到语文、数学、思政,示范课例打破教育与文旅的实践壁垒,让学校课程与传统文化全方位链接。4年间,团队梳理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读本框架3万字,研发非遗关联教学产品30余套。
“这本书能被归为教育教学类,对我和非遗传承人来说是非常大的肯定,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收获之大让我们满怀信心。不仅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上取得突破,还培养了一批能讲会做、甘于寂寞、发扬匠心的传承人。”
热爱,为工作注入“活水”
与此同时,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依托于黄河非遗文化打造的“黄河非遗娃”IP持续闪耀。闫莹主导的“黄河非遗娃”文化IP推广项目,系列文创获得2023年山东省精品旅游文创大赛一等奖,2023暑期共有23项非遗项目参加“黄河非遗娃”研学,累计8600人次,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加入传承队伍。
“没有热爱,所有的策划和工作框架会很干涩,你热爱它了,源头活水自然而然就有了。”闫莹直言,比起以前的教育工作,深耕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6年时光令更令她难忘,“我享受其中的乐趣,非常珍惜这个职业,同时也保持敬畏。非遗工作对我来说有强大的吸引力,就像教育一样,这是一个滋养的过程。”欲速则不达,闫莹表示,非遗工作要有一系列的规划,要系统地、扎扎实实地做好,“不仅要长得结实,还要结更多的果,这个‘果子’不是给自己享用,是想让它可复制、可推广,传承人共享,全民共享,这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闫莹对未来工作的期许和要求并没有降低。在未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闫莹表示,会继续夯实基础,规范评审流程,做到敬畏职能,提高非遗文化的普及率和非遗项目申报的效率。“二是加强学术研究,形成从实践论到方法论再到认识论三位一体的工作深度。第三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上,进一步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带领着我们传承人这支队伍把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向深处走,向宽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