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许林田老师是年纪较长的一位。但是,这位长者自我认识他起,就一直很忙,忙于带队在全省各地跑,进行非遗抢救性记录。
多年下来,浙江省非遗记录工作已位列全国先进,他还是忙——在省非遗馆筹建过程中,许老师主要负责藏(展)品的征集工作,脚步始终停不下来;在省非遗馆筹建已进行得差不多了,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忙于在全省各地培养非遗记录工作者骨干。
在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省非遗馆馆长郭艺看来,许老师谦逊又温良,哪怕开馆前高达40多度的酷热下,他仍整日捂着口罩,带领部门的同事们蚂蚁搬家式地搬运书籍,不断重复着弯腰取书、上架整书的动作。
在非遗领域耕耘了这么多年,许老师最希望达成的“小目标”是什么?
“我想非遗人所做的这一切,就是想告诉社会大众——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好的东西,这些东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说。
从2004年至今,您一直在从事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一开始几乎抢救性的,与时间在赛跑。传承人的故事,为什么必须留下?
许林田:浙江省有19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都有传承人离世,我们接到噩耗的时候,有的刚刚完成记录,有的刚刚列入记录名单,有的还正在记录当中……所以在我们省非遗馆,很多展品就是他们的封刀之作,传承人们把省非遗馆视作是非遗人的精神殿堂。
2019年时,我去龙泉出差。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张英英告诉我,她的父亲——也就是第五批国家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张绍斌在去世前10多天,把工作室里作为研究标本的10多件稍有瑕疵的作品全敲碎了,他希望自己留下的作品,必须是完美的、无愧于时代的龙泉青瓷。
张绍斌捐给省非遗馆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天问》,一件是《农家记忆》。两件都是哥窑中的极品,开片走线像出自艺术家笔下,大气、简洁,非常具有艺术性。
作品是在张绍斌病重弥留之际,捐送给我们的。收到的那刻,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痛”。他真正热爱这项技艺,并为之付出一生,而我们却没能来得及记录下他这一生的精华,这种遗憾,已经成为我们记录工作的原动力。
多年的非遗记录工作,也许您是与浙江省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打交道最多的非遗专家。除了追求极致的匠心,还有什么是他们带给您最深的印象?
许林男:我记得有一次去拍摄记录东阳竹编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何福礼。当时,他放下手头的创作,腾出一周来接待记录团队。他说:“我儿子做这个,我孙子也做这个。我告诉孙子,做这个很苦的。他还是要学,这点像我,我们一家人都爱竹子,都爱竹编。”他只想这项技艺能传承下来,又说“只要喜欢竹编,我都愿意教。”
我们发现,很多传承人一辈子专于做某一项技艺或工作,只知道埋头苦干,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技艺之上,对外反而非常低调,常常不为人所知。所以,这种记录对传承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回顾与总结。
我们浙江省的非遗记录工作,这么多年下来,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在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上,有没有一套独特的模式?
许林田:浙江省的非遗记录,不仅要做成学术、行业的标杆,还要尽可能地利用与转化,与社会共享非遗记录成果。
早在2019年3月,浙江就出版了第一套浙江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10本),截至目前,这套丛书已经出到了第三十八本。在省非遗馆的四楼,有很长很长一列书架,摆放的就是目前已经出版的口述史丛书。
以前有关非遗的记录都是散的,只作为档案资料保存,社会利用价值和传播有限。浙江的这套口述史书,不仅面向公众出版,还收藏于非遗文献馆、全省各地的非遗保护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公共图书馆等等,让非遗离老百姓更近了。
除了丛书,我们的记录手段还有视频拍摄,对传承人的采访分口述片、教学片、实践片,三者重新剪辑后形成综述片,已完成的综述片都可以在浙江非遗网上查阅到。这些视频资料都与口述史丛书相结合,翻口述史丛书,扫码即可看视频。
口述史之外。非遗影像记录也越来越重要,精彩的非遗纪录片在当下年轻人非常受欢迎,而且影像更直观更有感染力,能在短短一分钟内就吸引住眼光,让人沉浸在匠心的极致之中。所以,在省非遗馆能通过很多互动屏,或者进小影厅,看到非遗技艺的精彩片段和纪录影像。比如,馆里的古戏台是怎么通过古法营造建起来的,某一件巧夺天工的作品是如何在传承人手下诞生的,都可以尽览无余。
多年来,浙江省已形成省非遗保护中心、学术专员、各地非遗保护中心、项目保护单位四力合一的工作机制,非遗记录工作也从省级、市区、县区级同步推开。那么,当下您和您的团队如何来保证非遗记录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
许林田:对的,针对省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记录工作,每个人都有对应的一支执行团队,由专家评审组宏观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全程引领、各地非遗中心和项目保护单位参与协助。
这项近20年的工作也带活了全省非遗记录工作的一整盘棋。2021年起,浙江省许林田非遗记录工程导师工作室挂牌。
培训班导师除了我以外,还会邀请其它的非遗专家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不同的出发点,向学员解析非遗记录工作的要点,传授技巧,示范影像记录,介绍一些非遗宣传推广的实践案例,希望能提升非遗记录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期,两年共培养全省非遗记录人才160人次;分别于2021年带徒14人,2022年带徒10人,其中培养高级人才4人;工作室根据记录成果编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两年来共编订19本,并于2022年5月召开浙江省非遗记录成果发布会。下一步,我们工作室将继续起到专业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