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马尾绣,源自中国贵州水族地区,是一种将马尾毛融入绣品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时,先将马尾鬃毛编织成线,再以此为支撑,覆盖彩色丝线进行刺绣。这种绣法赋予作品独特的立体感和光泽,图案多取自自然与生活,线条流畅,色彩协调。
马尾绣不仅是服饰装饰,也是水族身份的象征,每件作品都体现了绣娘的匠心独运。在现代社会,尽管面临传承挑战,马尾绣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正逐渐被世人所重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2006年5月,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申报的水族马尾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水仙,女,1966年6月6日出生,水族,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闷村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宋水仙出生于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文化中心流传地的三洞乡,自小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马尾绣,后嫁到了素有“马尾绣之乡”的三洞乡板告村,师从水族地区著名的马尾绣能工巧匠潘水英(潘水英为其夫的祖母)。凭着天生对水族文化和马尾绣的热爱,她制作的马尾绣越来越好,不但针脚精美细腻、而且配色和谐、图案古朴,受到大家的好评,成为当地有名的马尾绣制作能手。
创新与传统交织,焕发新生
在旅游热开始兴起的年代,水族马尾绣就吸引了外国人的目光,很多外国人走街串巷收购马尾绣老绣品。宋水仙亲眼看到一个外国人花了500元钱就买到了一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马尾绣背带。正是这次“偶遇”,让宋水仙意识到保护马尾绣的迫切性。为了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宋水仙开始收集各种老绣品。宋水仙四处打工、省吃俭用,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很大一部分来收集老绣品。她走遍了水乡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在最穷和最需要钱的时候,她也舍不得卖掉任何一件马尾绣绣品,咬着牙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候。通过近40年的积累,一年又一年,一件又一件,宋水仙收集了上万件水族老物件,其中还包括“水书”作品、水族老银饰、老铜鼓等。
宋水仙作为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人,她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使马尾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她的作品不仅保留了马尾绣独特的立体感和光泽感,还在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在宋水仙的努力下,马尾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饰装饰,而是拓展到了家居装饰、时尚配饰甚至艺术品收藏等多个领域。她通过举办展览、开设工作坊、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广马尾绣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项技艺。
宋水仙的创新实践不仅为马尾绣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借鉴。她的事迹表明,传统文化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可以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找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