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洛阳,是一个如梦如幻的洛阳,一个万国来朝的洛阳,一个令无数人念念不忘的洛阳。曾经的老城,是一个繁华热闹的老城,一个烟火市井的老城,一个承载着无数洛阳人文化根脉记忆的老城。
对于老城来讲,因文旅而出圈,成为风口之上的“网红”。所幸,老城从未敢有任何懈怠与傲慢,而是居安思危,一直在躬身前行,努力探寻变“网红”为“长红”、变“流量”为“留量”的新文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面发展“人民文旅”,力量之基在于人民,文旅的持续火爆,离不开老城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结合老城的历史文化经济现状,未来如何能够成为新文旅行业的引领排头兵,也是老城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议题。
个人以为,老城区未来要走好“人民文旅”之路,核心在于打造古都文化体验区。
首先,要变“旅游体验”为“生活体验”。
“汉服+洛邑古城”持续出圈,背后是汉服周边业务的繁荣,实质上还是一种以景区“旅游体验”为主的初级文旅业态。去年以来,老城一直在着力提倡让游客走进洛邑古城,从“看景人”变身“景中人”,沉浸式体验古城韵味。那么,如果从迭代的角度来讲,可以重点升级迭代为打造“生活体验”:来到洛阳老城,你不仅仅是游客,更是一个体验者,打破走马观花的旅行刻板印象,深度感受老城的人间烟火气。还原最真实的古都生活场景,让走进老城的每一个人可以行走在历史之中,吃住行游购娱,皆是“老城味道”。而这一切的“生活体验”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多元的、沉浸的,后劲十足的“老城印象”,构成独一无二的古都文化体验区,吸引众多游览者成为古都文化生活的体验者、参与者甚至于定居者。那么,老城将会真正成为一座“活着的烟火古城,行走的文化范本。”
其次,要打造“活着的烟火古城,行走的文化范本”。
在老城,可以尽享穿越自由,多处打卡场景、不同朝代不同款式的精美汉服让人应接不暇。
在老城,可以畅游人间烟火,品特色小吃、看汉服展览、听Livehouse。
在老城,可以慢享自在生活,一场非遗体验,一个小憩下午,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一切都不必着急。
在老城,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街巷肌理保存非常完整;在老城,散布着许多历史课本里可以读到的历史遗存。所以,未来能够赋予老城文旅生机延绵、后劲十足的一定是厚重的文化,各种文化IP、丰富的历史故事、以及多彩的非遗手工艺等,这些都是拂去尘沙之后,可以照亮老城文旅未来的一件件宝贝。
但是,伴随着老城文旅的火爆,我们也看到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面对曲折深幽的街巷,发展难。那么,如何寻找到一种能够适用于古城历史建筑的相容使用模式,是亟待思考寻找答案的重要问题。
怎样修旧如旧,在不伤害古城的基础之上,在老旧的壳子之内塑造充满文化韵味、艺术审美的内容,植入年轻化时尚化的业态,探索之路还很艰辛而漫长。
我们看到,老城已经做的、正在做的、未来要做的,共同构成了无限丰富的古都文旅新体验、多元新业态,文化、历史、经济、群众需求前所未有的相互融合。我们要做的便是持续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将老城打造为“活着的烟火古城,行走的文化范本”,让“老城模式”领跑全国。
最后,要赋能传统文化,追求年轻表达。
在老城,厚重历史与传统文化是挖掘不尽的巨大宝库,应当用现代、时尚、年轻化的表达为它们赋能,经过精心“包装”,为其注入全新的活力。
以非遗为例,老城区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应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例如引入全新艺术审美概念包装与设计打造非遗文创、非遗纪念品,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或是将非遗表演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如用AR、VR技术重现非遗场景;还可以通过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文化节庆活动、非遗工坊体验游等形式,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各个环节,等等。
最近,欣闻老城区率先成立团队,全面打造老城文旅的全媒体矩阵和全员自媒体团队,由此也更加让我们看到老城区发展“人民文旅”的坚定决心和先行之路。
“人民文旅”,人人参与,才有可能人人受益,让文旅发展和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向往深度融合,“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从业者、人人都是宣传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人民文旅为人民、人民文旅靠人民、人民文旅惠人民、人民文旅聚人民。我们坚信,老城的“人民文旅”之路,必将走的更坚定、更火爆、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