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刚:古镇非遗 为“根”痴狂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10-17 15:45:17  来源:山河视声
核心提示:赤水湾古镇,有一家根痴艺术馆。门脸不大,空间大得却像根雕的世界。从屋顶至地面,从头侧到脚前,人物神灵、花鸟虫鱼,各类根雕作品千姿百态,俊美飘逸,嗅上口空气,也是满满的根雕味。

  赤水湾古镇,有一家根痴艺术馆。门脸不大,空间大得却像根雕的世界。从屋顶至地面,从头侧到脚前,人物神灵、花鸟虫鱼,各类根雕作品千姿百态,俊美飘逸,嗅上口空气,也是满满的根雕味。


  馆后创作室,凌空长枝,枯细如骨,曲折蜿蜒。枝下男子,娴熟地操弄着闪亮的雕刀,眼神专注,木花飞舞,脖颈处、手臂间,根根暴起的青筋似顶上枯枝,若根雕一般。


  店主名叫李勇刚,河北省根雕企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传统木雕非遗传承人,开店创业已有23个年头。而开始痴迷于根雕艺术,则是从他记事的时候。


  雨雪风霜岁月打磨


  根雕之美,七分天成。其呈现出来的独特神韵,不在于人为的过多加工,而在于自然的肆意雕琢。太行山里的黄荆、柏树、榆树、柿树、花椒树根,因生长环境恶劣,缺土少水,光照不足,更因风侵、雨注、雷劈、火烧、蚁蚀、石挤而扭曲变形。道是无情却有情。自然界这双无形的巨手,反而将天然之姿,赋予了承受千年磨砺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


  揭示根材的原始之美,需要经历和体味同样的磨难。感同才能心通。生长于太行山深处的李勇刚,打小和山上的树根结缘,也和树根一样,经受了数不清的苦难。


  祖上虽然经营金器店,制作手艺远近闻名,家境因此颇为丰裕,但在祖父一辈,家道逐渐衰落。父亲从小对金银器耳濡目染,并对木匠情有独钟,却在李勇刚8岁那年,不幸离世。几年之后,母亲改嫁,继父多病,生活紧巴,度日维艰。为了补贴家用,李勇刚常常跟着母亲到天津铁厂捡拾煤核。


  年幼的李勇刚,天赋比一般孩子聪颖,喜欢绘画,喜欢鼓捣生活中的器具。虽未见过祖父打制金银器,但那些泛黄的往昔故事,特别是银器的铮铮声响,格外让他着迷。他也未见过父亲打制家具,但父亲留下的工具和图书,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次,一个废弃地球仪吸引了他的目光,随即捡回家,用木匠工具修复如初。他还捡到过一支折了枪托的玩具枪,稀罕得不得了,拔掉窗棂上的钉子,剪去继父的黄胶鞋,将枪修好。


  岁月的磨砺,让李勇刚心里的艺术根苗日渐滋长,一双小手也更加不安分。每次上山,总要带回些枯枝烂根。大面的,仿做家用的菜墩、板凳和木柜;细小的,借用美术的底子,做成青蛙、蚂蚱、松鼠等。一天,他用黄荆的根须刻成小鸟。活灵活现的样子,让母亲惊呆了,邻居直夸“这孩子了不起”。


  有了这些鼓励,李勇刚对雕刻更加着迷。没有外出学习条件,就看父亲留下的书籍;没有雕刀,就把刨刀拆下来配合凿子用。只要有时间,他就观摩风物形态,琢磨雕刻技艺,身边不乏树根,手下雕刀翻飞。李勇刚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不沾染消磨意志的东西。长于构图的绘画基因,引起了他对树根的偏爱,但凡弯曲有型的,就尝试着刻制所能见到的花鸟人物,免费送予小伙伴,赠予乡邻们。有位老教师预订一只紫燕,还用半瓶罐头作奖励。至今,李勇刚都记得那个味道。


  老村长对他讲:“你做的这些东西很好,但想成气候,还远远不够。你要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一语点醒李勇刚:雕刻也可以作为人生的事业,给家庭生活带来改变。


  “不怕忍饥挨饿,就怕精神空虚。”李勇刚用超出少年的非凡定力,醉心根雕,乐此不疲,渴望着一飞冲天。


  千凿万刻蜕变成形


  根材成形,终成作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部位取舍、根块脱脂、去皮清洗、脱水干燥、拼接定型、雕刻制作、打磨抛光、配座命名等,环环衔接,步步递进,无一不严苛,无一不精细。仅雕刻手法,就有浮雕、圆雕、通雕、阴雕等10多种。根雕工具,少则四五十支,多则一百余支。唯有完整掌握制作工序和技法,才可以算进了根雕门,才可以站稳脚跟。


  性痴则志凝;艺痴者技必良。正是靠着对根雕艺术的一片痴情,李勇刚像根材一样历经无数次摔打,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从“野路子”到“金手指”的质的转变。


  当了解到镇上一处木雕工地,下河峧两位老师傅和南方两位小师傅在现场雕刻,李勇刚随即跑去观看学习。“死缠烂打”,虚心求教,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让他生平第一次学习到有关雕刻的理论知识,了解到南方根雕的精妙技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参加工作多年的李勇刚,把所有节假日挤出来,到各地去学习和参展,现场观摩大师们的技艺。每年坚持到南方学习两个月,3至7天完成一件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完全沉浸在根雕艺术世界里。为了寻找形象特别的根材,常常上山下河,越岭爬坡,太行山水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技艺也如影随形般快速提升。为了雕刻《龙马》,李勇刚三次到内蒙古大草原,观察马群奔跑的姿态。2011年,《海的女儿》首次被根雕爱好者收藏。在参加晋冀豫三省首届根雕展时,李勇刚一举夺得金奖。


  首届邯郸市旅发大会,赤水湾古镇设立古玩街和非遗集市。经过详细考察,李勇刚决心利用古镇的平台,把根雕做成毕生的事业。为此,他毅然决然地辞去正式工作。家人的不解,经济的压力,反而使李勇刚滚石上山,突飞猛进,整套流程炉火纯青,各种技法运用娴熟,成为冀南地区知名的根雕艺人。


  朽木可雕也,化茧方成蝶。为参加首届河北省根雕行业现场创作大赛,李勇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最后有感于蝉虫在地底蛰伏17年,历经万险,蜕壳成蝉,站在枝头高唱4个月的无悔精神,创作了以《蜕变》为题的根雕作品。三天三夜不间断雕刻,致使一只眼睛,血管几近破裂。而翼薄如纸的技法,惟妙惟肖的造型,特别是浸透在根材里向死而生的蝉韵,感动了三位主评老师,综合评为大赛银奖。


  作为主评之首的黄榕国大师,单独召见李勇刚,欣然收徒。黄老是享誉国内外的根雕大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根雕理论。李勇刚以老师为榜样,时刻鞭策自己,不断砥砺前行。


  “夜里可以崩溃,天亮必须前行;现在有多自律,以后就有多自由。”李勇刚把这两句话刻在案头,作为座右铭。


  天人同构化己为根


  看根是根,看根非根,看根还是根。这是根雕创作的三个阶段。而看根还是根折射出的深邃“天趣”,才是根雕的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合理利用树根的纹理、色彩、树瘤、结疤,发现其中隐含的意趣,然后通过艺术构思和雕刻处理,注入独特的精神内涵。在尊重自然中顺乎自然、道法自然,艺术作品才能巧夺天工。


  树根有灵魂,根雕在简法。下刀越少,意味越深。悟透了这一道理,李勇刚眼前的枯木残根,仿佛都有了勃发的生命。人们眼里的李勇刚,达成了根即是我的神奇。


  重质朴,弃浮华,去藻饰,是根雕艺术的法宝,也是李勇刚的本真。创作过程中,他坚持以自然为师,与自然对话,最大可能保留树根的自然纹路、天然色彩与艺术趣味,近年来屡屡获奖。2015年《路路吉祥》获晋冀豫秋季博览会创作金奖,2016年获晋冀豫精品根雕交流会金奖,2018年获中国(嵊州)“雕圣杯”现场创作大赛优秀奖,2019年获第二届中国雕刻大赛优秀奖,2022年获“巨匠杯”全国雕刻大赛优秀奖。


  作品《信仰》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李勇刚巧借根材的原始造型,将主题凝结为达摩祖师面壁苦思。为展现骨骼的仙奇韵味,他大胆突破结构比例,尝试放大写意的手法,将人物肩部顺势放宽,耳环部分整料下刀,背部及手臂肌肉作夸张处理,重心居于右足,腰部左倾,头部微侧,眼神凝视前方。尤其是刻意保留了主料下部的粗糙木茬,更加突显人物坚定强大的内心意志。整件作品,静中有动,曲中有正,禅师心中的信仰之火呼之欲出,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观瞻共鸣性。


  根雕创作既要突出艺术价值,又要强调时代意义。


  李勇刚创作《美丽河北》时,面对淘回来的一段根材,迟迟没有下刀雕刻。经过反复揣摩,依照高低错落的根材边缘、原始凸起的中心树瘤以及坦荡平阔的大块断面,最终构思出山水交融的太行红河谷场景,继而大胆借鉴国画折带皴方法,以刀代笔,结合大斧劈法,表现太行山独特的山石构造。再以微雕加写意的手法,将娲皇宫、赤岸村、五指山、王金庄等标志性景观纳入其中。古朴原始的根型,自然灵动的画面,使太行山的壮美、清漳河的柔美和乡民们的纯美跃然眼前。


  作为根雕艺术领域的跋涉者,李勇刚时刻不忘大山里的乡愁味,乡亲们的滴水恩,除了用最好的作品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还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赤诚热爱。老家建设村史馆,他将准备参加省级大赛的作品《一带一路十周年纪念》无偿捐赠。职教中心准备开设根雕专业,他主动登门申请,承诺免费教学。他要播撒更多的种子,将雕刻技艺传承下去。


  以根为命,与根为伴。对根雕艺术的执著与追求,李勇刚是无限的。当问及最满意的作品时,他脱口而出:“下一个。”


 
标签: 赤水湾古镇

本文标题: 李勇刚:古镇非遗 为“根”痴狂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48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