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鹏:非遗花饽饽的“传承”与“创新”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1-08 10:33:20  来源:央视网
核心提示:花饽饽是一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文登,“98后”的林鹏凭借着自己的探索与创新,让花饽饽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青春点亮中国年味儿,匠心酿造中华美食。过大年蒸饽饽是胶东年俗之一,寓意着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花饽饽是一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文登,“98后”的林鹏凭借着自己的探索与创新,让花饽饽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林鹏:原料非常的多,有面粉、花生油、鸡蛋、酵母、绵白糖,如果说我们凭借感觉去和面的话,蒸制出来的花饽饽效果上与口感上都会大打折扣。


  林鹏如今已经是胶东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林鹏说,花饽饽的品相取决于揉面的速度,过程需要一气呵成,他多年练就的正是速度。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林鹏:次数多的话,会导致手非常的热,会导致手中的面团会发酵,然后会越揉越不光滑,从而做不出来漂亮的花饽饽,揉面的话又要用力,而且揉的还要快,快速地揉好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刚开始学的时候,就从最基础的揉面开始,也是不断向我爸学习揉面的手法。


  林鹏的父亲林荣涛一直从事面点行业,制作花饽饽有30多年,是老一辈胶东花饽饽技艺传承人。林鹏年幼时,家里面板上的面剂成了他最好的想象力启蒙,做出来的花饽饽不仅好玩,还香甜可口。耳濡目染下,林鹏与花饽饽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毕业之后,他选择到文登技师学院学习中西面点知识。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林鹏:我把我学习到的知识也运用到了我们的花饽饽制作当中,我也是将一些传统的花饽饽制作进行了改进,也研究出了一些比较西式的卡通的花饽饽。


  备料、和面、捏造型、发酵,经过一连串流程后,林鹏蒸制的“开口笑”花饽饽最初总是差强人意。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林鹏:比如说“开口笑”,总有不开口的产品出来,也想做一些不开口的产品,反而它又开口了。然后,我就在家中一步步的练习,自己制作,不断的积累,最终掌握了醒发的程度。


  关键的步骤掌握了,林鹏更加“大胆”。最近,他研究制作出了小财神、月老和传统的“花开富贵”寿篮。这些巧思让花饽饽“潮”了起来,也让这一传统手艺进入千家万户。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林鹏:这个作品叫“花开富贵”,是一个给老人过寿研制出来的产品,也是用了我五天的时间,这个作品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它的颜色比较丰富,这款蛋糕上用了七种颜色,其中每个颜色都是单独和面,去醒发蒸制的,还有一个就是造型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说牡丹花,包括上面的人参、还有鱼,都是用了大量制作时间制作出来的,这个作品也是用了我很多心血。


  花饽饽在胶东人生活中流传发展了数百年,与其说是一种民俗技艺,更像是一种刻进骨血的文化传承。为了更好地弘扬制作花饽饽这项技艺,林鹏的父亲还成立了“林荣涛花饽饽工作室”,希望让更多人认识花饽饽、喜欢花饽饽、吃上花饽饽,让文登花饽饽制作技艺能够悠久地传承下去。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林鹏:文登的文化氛围很浓厚,花饽饽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将在花饽饽的这条道路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并且传承非遗技艺,让文登花饽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让更多花饽饽成为“香饽饽”


  能吃苦、有创意,年轻小伙子把花饽饽这一几百年的传统手艺玩出了新花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除了来自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魅力,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传承人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让它现代化、生活化,在使用中传承和发展,成为更多人喜爱的“香饽饽”。


 
标签: 非遗

本文标题: 林鹏:非遗花饽饽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51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