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内一间古色古香的店铺里,69岁的张继平与传统锔补技艺传承人赵殿文相谈正欢。店内来客不少,有慕名前来学习锔补的爱好者,也有因好奇进店观览的市民。
来来往往的人总会跟张继平打声招呼,聊聊锔瓷,聊聊济南。张继平是著名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也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要负责人,退休后,他将精力聚焦在非遗研究工作上,走访了大量非遗传承人,编写非遗读本、非遗典籍等图书,用满腔热忱助力济南非遗充满活力地传承发展下去。
倾心研究,守护非遗传承
早在20年前,张继平就与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文化领域探索。‘非遗’的概念刚传进中国时,我就特别关心,于是开始了研究。”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长久而积极的探索实践。
什么是非遗?怎样保护非遗?如何将非遗传承给更多年轻人?踏入非遗的世界之后,张继平沉迷其中,他查找研究了大量资料,走访传承者,整理资料,总结理论……“非遗项目我一个也不会,但是从理论、人文素养方面可以给传承者们提供一些帮助。”从工作到退休,多年以来,张继平无偿帮助了许多人,他不断地发掘非遗人群,调动积极性,帮助他们申报认定传承人。2020年8月,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张继平与其他非遗研究者们加入其中,为济南市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主要负责人,协会成立之初,张继平提出了“活态传承,活化保护,活力非遗”三点要求,“这三点既是我对他们的要求,也是我一直照做的标准。”具体来说,一是助力活态传承,协会鼓励年纪大的传承人带领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徒弟尽心尽力地学习,协会起到助推作用。我参加过很多收徒仪式,见证非遗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是助推活化利用,比如助推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让非遗元素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遗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融合,“非遗产品的效果很重要,产品不能没用。文创产品能够提高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助阵活力非遗,济南市非遗协会成立后,对非遗传承者们进行了发掘、培养、管理、指导等工作,组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等,让传统技艺获得了更多展示机会,“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承技艺,但更重要的是传承工匠精神。”
编纂大典,呈现济南非遗发展总体全貌
济南是全国两大非遗节会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永久落户城市,目前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拥有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108项、市级565项。“长时间研究非遗,促使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如何将非遗传递给孩子们?”2018年,张继平编写了教育读物《尼山新六艺:非遗》,以风趣的语言、生动明了的内容提炼了3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精髓,结合插图,将非遗的魅力传递给小读者。
张继平每年都会参与到非遗博览会的工作当中,他注意到,人们对非遗项目了解得零零散散,同时,专业的非遗传承人对大量的非遗术语、理论知识无从获得。于是,济南市非遗协会成立之初,张继平提出了编写“济南非遗大典”的想法,“非遗工作做了快二十年,我们缺少一本能够把非遗的理论、概念、术语和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代表性项目等方方面面汇总的综合读物。”
2022年3月,张继平担任《济南非遗大典》主编,编委会正式开始进行编纂工作;2023年3月,《济南非遗大典》发行。据介绍,该书是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术语,介绍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工作总体面貌的工具书,包含地理概况、基本理论、组织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非遗体验基地、区县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法律法规等。该图书为科研院所、各大院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中小学、文化机构以及相关学者、非遗工作者、非遗实践者、理论研究人员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这本非遗大典在全国首开先河,是国内各省市非遗领域的第一本典籍类图书,甚至受到了很多外地非遗工作者的关注。”
“非遗+”让传承充满活力
“跟张老师认识是在一次非遗主题的活动上,我们聊了很多,他带给我很多启发。”传统锔瓷技艺传承人赵殿文的店面分隔成两个区域,一面是放满了锔艺作品的柜子,另一面是略显杂乱的工作台。他拿起自己锔补的瓷瓶向张继平展示,老旧瓷器在银色钉线的修复下不但弥补了残缺,古典花纹更添上几分雅致气韵。
与非遗同行多年,张继平在指导、培养传承人时总结了六个维度,“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专业精神、治学态度、崭新表达、使命担当缺一不可,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张继平特别提到,传承人队伍中大多数都有专业精神,但对崭新表达方面有一定欠缺。“技艺是传统的古老的,但是产品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就像传统锔补,过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很常见,但现在锅碗瓢盆坏了,大家都是直接买新的。”张继平说,通过新的表达方式,现在锔补技艺在文玩、老物件、茶具上找到了新舞台,“工艺还是原来的工艺,通过一些形式上的转变,让它更美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就是新的表达方式。”
多年从事非遗研究保护工作,让张继平不免遗憾的是,仍然有一部分非遗技艺面临失传、消失的困境。如何让非遗充满活力地传承下去,是张继平一直思考的问题。“非遗传承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二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根据这些年的经验,我们认为‘非遗+’大有可为。”张继平认为,非遗传承要跟上时代发展,比如“非遗+文创”,引导非遗与现代潮流相结合,与市场需求衔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非遗产品;“非遗+AI”的形式,通过新技术打破地域和距离上的隔阂,可以让大众深度体验非遗魅力,同时也让济南非遗走出去变得方便可行。
面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趋势动向和新环境,张继平认为,当前的非遗工作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非遗项目的评选标准还不是很清晰,这造成了各地评出来的非遗项目,本身是有差异的。再一个,我认为非遗除了准入机制,应该也制定一个退出机制,需要尽快完善起来。”
令张继平欣慰的是,最近几年,老百姓对非遗的关注和喜爱越来越多,逢年过节举办的丰富主题活动,各地文旅景区的非遗展示随处可见,网络上关于非遗的讨论遍地开花。69岁的张继平也注册了新媒体平台和短视频账号,“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发动态,有时候一天发好几条,每天都会有非遗内容。”张继平对非遗传承发展充满信心,“非遗能够传承到今天,本身就具有沿进性,我相信一定会继续往前走。而非遗工作者们,也将在文化‘两创’的指引下,助推非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