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截至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近10万人。
而从事非遗行业的工作,没有列入代表性名录的“非遗传承人”多达几十万人。如何保障和引导这些“无证人员”做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引导这些“非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即未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等代表性传承人的普通非遗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是非遗保护中的关键环节,需通过多维度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社会参与,为其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保障他们的职业权益,引导他们良性发展,激发其传承活力并拓宽职业空间。
一、完善政策体系,扩大扶持覆盖面
构建梯级人才体系
在现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录基础上,推动市、县级政府建立本级名录,并建立“候补传承人”“潜在传承人”三级梯队制度,将非代表性传承人纳入扶持范围,提供生活补贴、传承活动资金等支持。例如,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建议通过税收优惠、技术扶持等政策降低非遗项目单位的运营成本,此类措施可延伸至非代表性传承人群体。
动态管理与专项基金支持
通过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考核并调整梯队成员,激励普通传承人通过提升技能进入更高层级。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传承、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例如,为濒危项目提供抢救性资金,支持其开展授徒、传艺活动;对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提供创业扶持,如场地租赁补贴、设备购置补助等。
认定标准灵活化
将技艺水平、社区影响力、创新实践等纳入考核,避免仅以年龄或资历为门槛。
荣誉表彰与社会认同
通过设立“非遗新锐传承人”“社区文化使者”等荣誉称号,通过地方文化节、媒体报道提升其社会认可度。
二、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职业竞争力
多元化技能培训体系
职业技能课程:针对市场需求设计课程,如非遗产品设计、电商运营、文旅融合等。吴起县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将“剁荞面技艺”转化为劳务品牌,即为成功案例。
高校与非遗工坊合作:推动普通传承人进入高校担任讲师或参与课程开发,如福建理工大学探索非遗技艺与高等教育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传习+创业”双轨培养
社区传习基地:在乡村、社区设立非遗工坊,普通传承人可通过带徒授艺获得收入,如杭州钩针编织技艺通过社区课程吸引年轻从业者。
创业孵化支持:提供创业指导、小额贷款及市场对接服务,帮助其将技艺转化为可持续生计。例如,山西黎城乔老憨家纺通过品牌化运营带动就业。
教育体系融合
鼓励高校增设非遗相关专业,建立非遗实践基地,吸纳非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教学或研修。例如,福建理工大学建议将非遗课程纳入高校教学,并通过“大师进校园”活动扩大传承人影响力。
三、推动市场化与跨界融合,拓宽职业路径
产品化与品牌化赋能
细分市场开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产品,如高端定制(苏绣礼服)与大众消费品(草木染文创)。孙知团队的草木染宠物用品即通过功能性与美学结合打开市场。
IP联名与跨界合作:与影视、游戏、时尚品牌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如西泠印社与《三体》联名,吸引年轻消费者。
数字化与新媒体助力
短视频与直播带货: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展示技艺并直接销售,如“银匠雪儿”通过短视频积累百万粉丝,带动订单增长。
虚拟体验与数字藏品:利用VR、NFT技术扩大传播,如腾讯“数字藏经洞”项目为非遗注入科技元素。
四、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
完善法律与制度保障
明确普通传承人权益:修订非遗法,将市、县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纳入法律框架,保障其传承活动的合法性。
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非遗技艺登记制度,防止技艺滥用,如网页7提到的非遗知识产权侵权反馈机制。
文旅融合与社区嵌入
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普通传承人纳入文旅产业链,如贵州丹寨卡拉村通过“非遗研学+民宿体验”带动就业。
公共文化服务采购: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形式支持其参与社区活动,如高邮非遗夜市集通过公益展演提升影响力。
五、完善法律保障与长期规划
知识产权保护与权益维护
建立非遗技艺知识产权登记制度,明确传承人的权益归属;设立法律援助平台,帮助传承人应对侵权行为。
长期跟踪与评估机制
定期评估扶持政策效果,动态调整支持方向。例如,通过传承人数据库监测其职业发展状态,及时提供针对性援助。
“非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职业发展,需通过制度创新、能力提升、市场驱动、社会协同四轮驱动,构建“传承有支持、技艺有市场、职业有尊严”的生态体系。其核心在于将非遗从“文化保护对象”转化为“现代生活资源”,让更多普通非遗从业者通过技艺传承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