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淦:古老的针灸在AI时代如何焕发新生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3-31 11:02:2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
核心提示:“太乙神针”是吴焕淦的网名,也是他所热爱的针灸的一种技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全国两会上多次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而发声。

  “太乙神针”是吴焕淦的网名,也是他所热爱的针灸的一种技法。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全国两会上多次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而发声。


  上个月,吴焕淦多了一个新身份——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灸法”代表性传承人。


  身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陆氏针灸疗法”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的他,就此肩负起两项非遗的传承重任。


  古老的针灸在当下如何焕发新生,中医怎样拥抱AI?


  吴焕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首席教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两项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首席科学家。


  一场难忘的日全食


  吴焕淦喜欢骑车。四十多年前,他就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奔波于杭州及周边地区,四处为病人看诊。当时的他是浙江中医学院附属门诊部的一名年轻的针灸医生,因为擅长治疗慢性结肠炎而小有名气。


  吴焕淦出生于浙江仙居,家附近的白塔镇卫生所是他的启蒙地。他常跑去卫生所找同学玩,同学的爷爷是一位老中医,医术十分了得。13岁那年,吴焕淦见识了下乡医疗队用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场景——医生将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刺入患者的穴位,症状随即得到缓解。就此,学习中医针灸的念头扎根在吴焕淦的心里。


  1987年,吴焕淦考入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师从浙江名医高镇五教授。为了精进针灸技艺,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患者的身份遍访杭州名医,亲身体验各家的针法。


  1993年,他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工作,并在陈汉平教授的引领下,开始了对陆氏针灸疗法的研究。


  陆氏针灸是海派针灸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支。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烧山火”“透天凉”“导气针法”等特色针法,在配穴和切诊、温针、伏针等多方面独树一帜。


  随着研究的深入,吴焕淦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流派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流派创始人陆瘦燕虽学生众多,但大多年事已高。为了挽救这一珍贵的中医遗产,他想办法联系国内外的陆氏针灸传人,积极推动陆氏针灸疗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7月22日,我国上空出现了一场难得一见的日全食,白昼如黑夜。吴焕淦敲响了陆氏针灸疗法奠基人之一的朱汝功的家门。


  96岁的朱汝功先生在“陆氏针灸疗法申遗授权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此时,日全食结束,晴空万里,陆氏针灸疗法的申遗工作也正式开启。


  在吴焕淦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陆氏针灸疗法”于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后,吴焕淦加紧培育中青年继承人,带领学生开展陆氏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等疑难病症的临床和机理研究。


  近年来,他还探索通过数字化技术呈现陆氏针灸原生形态的新途径——建设“非遗真人数字图书馆”,并获“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非遗真人数字图书项目一等奖。


  把针灸的疗效讲明白


  “重针轻灸”在针灸领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针法在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等多方面备受重视,而灸法的价值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在吴焕淦看来,能否获得高水平的临床证据,将灸法的疗效说清楚、讲明白是发展这一学科的关键。


  为此,他对“隔物灸法”“悬起灸”“温针灸”“天灸”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通过对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颈椎病、膝骨关节炎等病症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海派灸法”的临床有效性。


  2022年,“中医药(针灸)治疗克罗恩病等慢性难治性疾病获得新证据”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针灸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提升。


  前不久,在为“海派灸法”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际,有人建议吴焕淦以“吴氏灸法”的名称申报,他断然拒绝。“海派灸法起源于清末民初,在上海本土灸疗的基础上,汲取了浙江高氏等灸法的精华,兼收西方科学研究理念,独树一帜。这是海派中医的财富,不是某一家的成果。”吴焕淦对记者说。


  为了让海派灸法应用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身上,他深入多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名医工作室科普工作基地,毫无保留地将“隔药饼灸”“悬起灸”“脏腑灸”“太乙灸”等海派灸疗技术传授给基层医疗工作者。


  重视传承人、吸引年轻人


  吴焕淦认为,当前传承与发展海派中医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医非遗传承保护的力度,二是积极应对AI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海派中医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临床价值,这些年的保护工作主要体现在提高认识、重视研究、创造保护氛围等方面,但中医流派的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传承力度不足。“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是确保海派中医能够全面完整、原汁原味地继承,创新发展下去的关键。”吴焕淦说。


  他建议,针对已经确立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海派中医传承人培养专项资金,用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通过举办“非遗在社区”等海派中医专项活动,引导各级海派中医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医院,开设社区中医药非遗传承工作室,以促进海派中医技术的传承推广。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围绕AI技术对中医药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不仅仅是海派中医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医药界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吴焕淦坦言,尽管AI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但现有的AI、VR等技术难以匹配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理论体系。未来还需要研发“中医知识嵌入型”AI模型,构建能适配辨证施治的算法框架。


  吴焕淦认为,让更多年轻人真正认同中医文化,是中医长远发展的“群众基础”。不妨采取多元化的传播策略,甚至可以将针灸、中药炮制等非遗元素植入游戏剧情与角色技能系统等。


 

本文标题: 吴焕淦:古老的针灸在AI时代如何焕发新生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54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