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突泉县“晓景”式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李凤华,凭着对草编传统工艺的热爱,点草成金。近些年来,草编在她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传承+致富”的新路子。
走进突泉县水泉镇水泉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凤华,正忙着教授学员制作草编锅刷,李凤华为大家讲解了草编的编织手法、色彩搭配等基本技巧,并现场示范,带领大家动手制作草编作品。看似寻常的长纤维高粱草,通过在指尖捏揉翻折,后再经盘绕、缠结等,转眼间,变成一把把实用的锅刷。
“随着订单量的增加,想扩大一下规模,组织了这次培训。本次培训班有学员30人,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一个老学员带一个新学员,效果显著。新学员平均半天能做5个锅刷,效果挺好的。”李凤华介绍说。
草编以长纤维高粱草为原料,当地人俗称笤帚糜子,经过挑选、脱粒、打磨、编织、加工、包装等工序制成。主要草编制品有各式花样的大小笤帚、小挂件、装饰工艺品等。
李凤华一辈子种地为生,40岁时闲来无事学的一门草编手艺竟让自己有了生活奔头和乐趣。如何让传统的草编技艺与时俱进,是李凤华近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李凤华不断探索研究新的草编制品,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对产品进行特别加工。
近年来,国潮文化流行,手工笤帚饰品具有镇宅辟邪、如意旺财的寓意,小笤帚与彩线编织成的“福”“喜”“吉”等字相得益彰,整体造型奇特精巧,变成了实用与观赏兼具的艺术品,产品受众越来越年轻化,古老的手艺越来越有活力。
“笤帚属于纯手工编制,每个师傅的编制手法和用线颜色会略有区别,我们在草编上用彩色丝线绕出汉字的形状,编出象征祝福的字,既美观又有寓意。”李凤华说。
目前,草编制品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等大城市、以及周边均有销售市场。市场容量大、绿色环保无污染,深受消费者喜爱。
草编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李凤华觉得非遗传承不能“单打独斗”。2021年,李凤华成立了水泉镇巧手工艺坊,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帮助周边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掌握了一技之长。
李凤华说:“我让她们来我家,每天出草出线教她们学新颖的草编编织手艺,我边编边教,她们编出来的合格草编产品我原价回收,现在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多了。”
从一位普通农民到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独自一人探索市场到带着众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李凤华一路走来,发挥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助力非遗产品走进当代生活,展现传统手工技艺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旅力量。
一把高粱草一团线,人们在手工笤帚里编织着祝福,也编织出了财富。“不少老一辈村民来工作坊参观后,回去又把早年的一手草编技艺重新捡拾了起来。”李凤华说,“一步步传承下去,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