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医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和价值。
在宁夏吴忠市,有一家人专门致力于中医药学的整理、挖掘、研究。他们就是“陈氏医技十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项技术形成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2014年11月,“陈氏医技十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学习了这项技术,2005年创办吴忠康复专科医院,如今我的儿子陈人智已经是第五代传承人了。”第四代传承人陈堃说。
尝药悟医打牢基础
年少时,陈堃常听祖父陈铭和父亲陈卫川说起曾祖父陈进孝的故事。作为“陈氏医技十法”第一代传承人,陈进孝生活于河南开封,年轻时习武练功,并掌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跌打损伤、内病外治的方法。至今已传承五代,历时100余年,系统传承发展了医学独特的民间技艺,创立了以“熏法、敷法、拔法、涂法、挑法、吹法、捏法、刺法、点法、割法”为核心的“陈氏医技十法”。
陈堃为患者进行诊疗。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然而要想让医学传承下去,还要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培养后学的精神。陈堃清楚地记得,父亲带他去沙漠里采药时,为了让他认识到吸烟的危害,父亲让他抓来“沙朴子”(荒漠沙蜥),然后将烟丝放进“沙朴子”的嘴里再放走它。含着烟丝的“沙朴子”没跑出几米远,就被“毒倒”。这时,父亲让他把“沙朴子”捡回来,再把甘草水挤到它嘴里,没一会儿,它又开始跑了。“为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地教给我们,父亲会想方设法地找诀窍。”陈堃说。
为了让陈堃认识各种草药的功能,父亲还会让他品尝药物,多次体验后,陈堃知道了“家有金毛狗,不怕刀砍手”的道理,也有了“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经历,这些为他以后的从医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薪火相传系统整理
40余年的光阴,陈堃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以精湛的医术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作为传承人,陈堃深知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深入挖掘整理“陈氏医技十法”的临床经验,并加强临床应用。
在“陈氏医技十法”中,陈堃常用熏疗法、敷疗法和刺疗法为患者治疗疾病。对于风湿疼痛病及脑病的治疗,他更是将熏疗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利用香药创新性地将药熏法与现代医疗设备相结合,制作了多种熏洗制剂及器具。这些制剂和器具不仅具有传统药熏法的疗效,更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陈堃致力于康复医学、民族医药及家传医技的研究。在康复医学中,擅长骨与关节及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对颈肩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有独特的诊疗思路,在运用传统中医手法治疗此类疾病之外,不断学习新的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采用耳廓放血、火针刺等方法,能够迅速为病人缓解疼痛。
在父亲的指导下,陈堃根据《理瀹骈文》中“外治之理即为内治之理”的理论,申报发明专利7项,并经多年临床实践,开发研制了“磁灸热贴”“医用冷敷贴”“远红外磁疗贴”,目前已由宁夏伊清堂药业有限公司转化生产。
“最好的保护,就是让非遗被更多人了解,特别是让年轻人知道中医,希望‘陈氏医技十法’能走出家门、走出国门。”陈堃说。
孜孜以求发展创新
为了更好地发扬传承“陈氏医技十法”,陈堃牵头建设了集非遗传承保护、教学、科研、科普宣传于一体的“陈氏医技十法”传承基地。
走进传承基地,便被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紧紧包围,展品有中药材标本300余种,宁夏道地药材标本200余种,腊叶标本90余种,精品贵重药材40余种,鉴别标本150余种,药食同源标本100余种,各种中医药文化器具百十余件,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传承基地开设了中医大师工作室、传承示范教室等,通过参观中药非遗展示馆、辨识中草药、学习四诊合参把脉诊病、制作中药香囊等活动,深刻体会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社会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陈堃介绍。中医技法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地学习与运用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实际功效与独特魅力。“中医药是国之瑰宝,作为‘陈氏医技十法’传承人,将不断传承和创新,让中医药为更多的病患服务。”陈堃说。
如今,陈堃依然忙碌在医疗、教学、科研和传承的第一线,一以贯之,毫不懈怠。“我将牢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继续提高中医诊治疑难疾病的水平,并通过加强人才建设,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事业,切实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陈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