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平县勐拉镇中勐村,有一位守护傣族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人——彭文和,他默默坚守在傣族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散发着独特而温暖的光。
彭文和1975年加入勐拉武装民兵团,之后又常年投身金平县支工建设。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
1980年,是彭文和人生中重要的一年。勐拉文化站组建,自幼受民间艺人熏陶,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他,成为文化站的第一批文艺队员。从此,为父老乡亲表演傣族歌舞和乐器,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年,他参加金平县民族文艺比赛,斩获二等奖。1981年,在红河州民族文艺调演中,他参演的《篾帽舞》《双扇舞》《河边欢乐舞》《红星舞》《纺线舞》等节目获得优秀奖。此后,他还多次代表县文化馆前往省、州参加比赛和演出,载誉而归。
年过花甲,已经66岁的彭文和深感傣族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重大,重心逐渐转移到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上。他在村子里开办了免费的葫芦叮制作与弹奏培训班。他说,“我年纪大了,就盼着孩子们好好学,让下一代也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让民族乐器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要是没人学,我们的习俗就没有了。只要孩子们不嫌弃,来找我,我一定倾囊相授。”这质朴的话语,满含对民族文化的深情与担忧,也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闲暇时,彭文和还带领村里的文艺队排练节目,积极参与小型活动。尽管花甲之年的他,已不再拥有年轻时舞台上的耀眼光芒,但在非遗文化传承上,他依旧活力满满。每当有人前来求学,他总是手把手耐心教导,将傣族文化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
彭文和,传承、守护傣族文化的一盏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传播着傣族文化,培养着文化继承人,让这份独特而美丽的民族文化瑰宝,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