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诸多古老手艺如繁星闪烁,隐匿在岁月深处,等待重焕生机,壮族的麽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深沉的民族情感,幸而有朱少燕这样背起希望的传承者,倾尽全力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光彩。
古老传承:麽乜的传奇由来
“麽乜”(读音mōmiē)起源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右江上游一带的桂西壮族地区,原为广西百色地区特有的壮族文化传统的手工艺品,承载了壮族先民神话传说和文化祈愿,是百色市右江上游地区壮族特有的民间吉祥饰物。
“‘麽乜’是壮语译音,表示神的护佑,制作麽乜的基本都是女性,我奶奶还在的时候,从一针一线开始教我,在我的眼里,麽乜既是民族文化,也是来自长辈源源不断的爱。”长大后就成了传统壮族文化深度爱好者的朱少燕,总爱向人说起她对“麽乜”的偏爱。
从形态上看,麽乜是由艾叶、石菖蒲、苍术等天然中草药或棉花填充成内芯,外部配以吉祥图案的棉布,缝制成人抱球形状的香囊。这个造形来源于壮族古老传说龙珠与勇士的故事。相传龙珠是太阳的火种,太阳靠龙珠的火才能光照大地,有天龙珠失落到右江支系澄碧河畔,天地陷入混沌危机,这时壮族青年伯皇挺身而出,历经重重险阻,终于在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找回龙珠,使太阳重现光芒。后来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便会制成一个人张开四肢环抱龙珠造型的配饰物,象征着勇士守护龙珠,并称之为“麽乜”来供奉和纪念伯皇,也用于祈求平安吉祥。
麽乜连接着壮族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像绣球一样精美和流传久远。每到端午,百色大街小巷,许多家庭都会缝制或购买麽乜相互馈赠,寓示一种祝福。2012年,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麽乜”已不仅是端午节和婚嫁礼俗时才会出现的饰品,许多人也在平时都会去买来佩戴或悬挂在车子里或者赠送亲友,以此寄托着美好祝愿。“看到麽乜很是亲切,小时候奶奶会亲手为我们制作麽乜,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放在口袋里或挂在胸前。奶奶去世了,但做过的麽乜还留着。”得知朱少燕有个麽乜制作手工作坊,从外地来到南宁的陈先生特意在琳琅满目的麽乜制品间,流连细赏,久久不愿离去。
初心如磐:与麽乜的不解之缘
事实上,时光长河的奔腾不息,这门饱含深情的手艺曾在时代的风雨中飘摇。由于传统手工制作的麽乜工序繁杂、产量稀少,逐渐被置于了边缘的位置。通晓其制作技艺的人凤毛麟角,麽乜仿佛陷入了寂寞的沉睡。
但命运似乎总有安排,生长于壮乡的美丽女孩,邂逅、牵引,一步步挑起重拾麽乜技艺的重任。
那时,年幼的朱少燕依偎在奶奶身旁,度过了无数温暖的时光。奶奶是为数不多知晓麽乜制作的老人。那些闲暇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温暖的窗边,奶奶总会拿出珍藏的布料、草药,手指娴熟地穿梭,讲述着伯皇与龙珠的故事,制作起精美的麽乜。朱少燕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那些绚丽的色彩、神奇的传说、精巧的手艺,如同梦幻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她的心田,随着岁月的滋养,逐渐生根发芽。
长大后的朱少燕,学业有成踏入职场,成为一名精干的财务。但每日与数字报表打交道,在写字楼格子间忙碌穿梭,生活安稳却难掩心中对麽乜那份炽热与眷恋。随着奶奶的离去,目睹麽乜制作技艺濒临失传,老手艺人后继无人,儿时记忆与眼前现实的强烈反差,深深刺痛了朱少燕。那一刻,传承麽乜的使命感在心底轰然作响。
一布一世界,一线一情怀,她要让麽乜成为当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传承创新: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怀着对非遗文化炽热的爱,毅然辞去财务工作的朱少燕,踏上了未知的非遗传承之路。她一头扎进麽乜技艺的研习海洋,全身心投入到麽乜技艺的研究与保护中。
制作麽乜,单在缝制上就有十几道精密的工序。“裁布烫布、身躯与龙珠制作、组装缝合、装配配饰,每个步骤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慢工出细活,往往几个小时才能做好一个麽乜,如果加上刺绣的功夫则要更久。而且整个麽乜的针脚都是要藏起来的,有看得见的针脚,这个麽乜就不合格!”朱少燕如是说,但每当她拿起麽乜,心也平了,气也顺了,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下来,烦恼忧愁抛到云外,喜悦快乐内心滋长。
于是,一拉一缝、一画一燃、一塞一推,不知不觉成为朱少燕生活的重心,占去她生活大部分时间。她专心钻进以麽乜为代表的壮族传统文化的世界。她制作的麽乜,环环讲究。选料时,艾草必选陈化2年以上、经医药部门安全处理的艾叶,再添上舒缓安神的檀香或开窍醒神的石菖蒲,只为还原那份古朴灵韵。裁剪布料时,她目光如炬,分毫必究。缝制时,粗白丝线在她指尖驯服,穿针引线,十余道精密针法步步为营,线缕游走,似在回溯古老时光。
朱少燕深知,在现代社会,传承“非遗”既要守正,更要创新。于是,她大胆尝试,将古老的麽乜与现代审美、生活场景相结合。在布料选择上,引入“非遗”壮锦,让绚丽的织锦与传统工艺碰撞出全新火花。色彩斑斓,质感醇厚,尽显壮族文化底蕴。设计构思时,她匠心独运,赋予麽乜新的形象,或是孩童嬉戏、或是青年奋进、或是老人纳福,将其融入节日庆典、家居装饰、日常佩戴等多元场景,一系列独具创意的作品应运而生,并成功申请多项专利及版权。
为了让麽乜走出小众圈子,融入大众生活,朱少燕带领团队全力以赴。秉持“传承非遗技艺,点亮弱势之光”的使命,以“传承+创新+传播”为行动指南,开启了全方位的推广之旅。培训教室里,她言传身教,为来自社区、农村的妇女们传授技艺,超2000名学员在这里重拾生活信心,凭借手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残疾人帮扶项目中,她贴心关怀,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开发适合的就业岗位,助力残疾人通过劳动展现自我价值,拥抱美好生活;校企合作领域,她积极奔走,与广西多所高职、中职院校达成深度产教融合协议,推动学术研究与商品转化协同发展,为麽乜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学术研究层面,她受邀参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用文字记录非遗智慧,为传承添砖加瓦;文艺创作前沿,她与儿童作家携手,以麽乜为主角创作儿童绘本,用童真童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壮族历史,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萌芽扎根。
朱少燕,这位执着的传统手艺人,用双手、智慧和情怀,续写着壮族麽乜的传奇,让这一古老手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发新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