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见人见物见生活,江苏非遗焕新彩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4-24 14:18:18  来源:江南时报
核心提示:江苏大地上,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的古老非遗,正绽放新生。本报专访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江苏大地上,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的古老非遗,正绽放新生。本报专访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江苏非遗保护实践事业如何起源?这些年来有哪些突出成就?


  贺云翱:2002年前后,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事业刚刚起步,江苏随即开始了全省的非遗保护实践事业,距今已有20多年。我是最早参与这项事业的学者之一,包括早期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的确认等调查、研究、评审。可以说,这20年多来,江苏非遗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江苏从“法制化”角度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条例。正是在法制化引领下,江苏非遗保护名录的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人队伍的搭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以及非遗如何为现代化建设助力等,都进行得井井有条。江苏也是在全国最早提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省份,让非遗走进文旅融合的空间里。


  2002年,我们参加了宜兴紫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扬州漆器螺钿镶嵌工艺等的调查研究,为江苏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取得实践经验。另外,我们创办了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里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心,有一批年轻学者参与其中,并参与部分非遗保护地方法规的建设,当时在全国是最早把“地名文化遗产”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我做全国政协委员时,也通过提案的方式,要求把地名纳入非遗法制化保护的轨道,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大众比较熟知的“非遗进博物馆、进景区、进院校”等活动,江苏在非遗载体建设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传承人培养等方面成果如何?


  贺云翱:江苏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试验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密度较高、保护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当下,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淮安、宿迁的洪泽湖地区,南京的高淳地区、秦淮河夫子庙地区,无锡宜兴等地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起来之后,既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还能让文化遗产转变为当地的发展资源,支撑当地的旅游、经济、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实现“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多赢局面。


  江苏不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且最先列入的就是江苏的昆曲,之后云锦等非遗也相继入选。这不仅推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也促使江苏其他非遗项目在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下持续发展。


  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我们目前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非遗传承人年纪偏大,中青年非遗人才要加强培养,才能保证后继有人。近年来,江苏许多高校主动承担文旅部的非遗培训,通过老中青互相协助、交流学习的方式,保证江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能在现代化发展中持续生存、持续发展、持续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作用。


  此外,江苏在非遗研究方面也做得很好。比如杂志《东南文化》上面专门开辟“文化遗产”专栏,发表非遗学者的研究文章。再比如,南京云锦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等更新迭代的大小展览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您从2003年至今都在研究宜兴紫砂非遗项目,从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我们能悟出一点什么?还有哪些非遗项目的进步令您印象深刻?


  贺云翱:宜兴紫砂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有着600年以上历史,毫无疑问,它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中国的陶都——宜兴。2002至2003年,我去宜兴调研时,原来的紫砂厂生产体系已不复存在,当时还处于一个相对低潮期。


  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推动下,如今宜兴紫砂从业者超10万人,年产值过百亿元。更重要的是“传承”,这项古老的优秀传统技艺在今天大放异彩。眼下喜欢喝茶的人,每家可能都少不了一把紫砂壶。它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有艺术价值,很多紫砂传承人、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是国内外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对象。


  从宜兴紫砂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我们能悟出一点什么?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果脱离了生产和生活,非遗就会没有活力、没有土壤,最后只能靠国家经费养。我认为,不管是非遗传承人,还是政府、商业机构、社会上有志于支持非遗事业的学者等,大家都应该积极参与到非遗事业中,想方设法地让非遗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寻求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们的应用性越强,生命力也就越强。


  例如,我们最近在参与“金陵医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康养和治疗等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中医药的成功实践,让不少人真切地感受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身体健康的帮助,让其从低潮期逐步发展起来。随着这项非遗走向全国,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它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江苏作为在全国最早提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省份,非遗与文旅相融有哪些作用?


  贺云翱:一般而言,非遗研究界的专家观点分两种。一种是“死保,不能动”,必须像文物一样把它收藏起来;一种是既要保护传承,也要利用发展,因为非遗本身就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只有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节假日,走进旅游区,才能真正让它拥有新的生命力。


  走进南京夫子庙景区,我们能看到很多非遗项目,剪窗花、挂彩灯、表演白局等,如果把这些活态的非遗拿掉,那夫子庙还有什么?难道人们仅仅就是看几间老房子,看几条古街?那些游船上各种各样的非遗表现形态,才让夫子庙这个地区充满吸引力。


  非遗要不要离开原生地走进景区,这个问题原来在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一离开原生地,非遗就不是非遗了。但是江苏打破了这样一些僵化的观念,让非遗走进景区,让更多人欣赏它、运用它。盐城东台的“天仙配”,镇江的“白蛇传”,宜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走进景区,人们看着动人的神话传说表演,感受人间的真情挚爱,也是对人们灵魂的洗礼。江苏的非遗实践在全国来说,都在发挥着领先带头作用。


 

本文标题: 贺云翱:见人见物见生活,江苏非遗焕新彩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255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