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艺术经纪人、艺术公社总编王茂接受了中国文物网的独家专访,就艺术经纪人因何产生、职业特点及发展轨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西经纪人制度的迥异
王茂表示:我们相信经纪人制度在西方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制度,并且为西方艺术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经纪人制度对于艺术的发展有相当地限制和规定,它实际上存在剥夺画家创作的自由,改变绘画艺术的本质。这种特质使其与中国绘画艺术的特质是水火不容,中国艺术市场中所有的混乱和斗争都源于此。
经纪人存在的意义
自希腊艺术开始,我们就看到西方艺术家们的创作,往往是在客户下了订单之后才开展的,这是因为石料的置办、工人的工资等先期投入巨大,不是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只能由客户先付定金,然后由艺术家开始创作,这就成了一种雇用关系。但由于最初客户基本属于贵族或者政府,而且他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往往是把艺术品当成自己生活的点缀,或者炫耀的工具,于是除了大方向外,基本不会干涉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这就客观上帮助了艺术家,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创作。这种现象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中是最好的状态。
经纪人的特殊社会地位
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中产阶级的兴起,使艺术的收藏者市场逐渐从贵族扩大到地主、资本家和平民,于是艺术的收藏就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了,而成了一项商业活动。这反映了西方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的是艺术家和客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一旦一方背离契约,就是“因此而造成的任何损失,都由违反合约的一方承担”的情况。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在创作《夜巡》时,没有按照顾客的要求把其安排在画面的前面,客户拒绝接受作品,并告伦勃朗违约,要求他赔付定金。而同时,伦勃朗也因为违约的名声,再也没有像样的客户上门求画,万贯家财也挡不住坐吃山空,以致最终穷困而死。而这种结果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勇于承担的,所以,西方艺术发展史中,艺术评论家的地位逐渐上升,超越了艺术家和收藏者,成为艺术市场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经纪人的最终演变
一部分艺术评论家看到了手中的权力,逐渐把它转化成利益,就是垄断了艺术的品评,使收藏者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断裂,把自己变成两者之间的桥梁,这就是艺术经纪人。他们一方面对收藏者进行艺术培育,使他们认可他所推荐的画家,一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开始大量参与,从艺术风格到艺术内容,几乎都有他的影子。这种关系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艺术经纪人制度。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可经纪人制度是一种科学思维下的社会分工,把艺术创作与其他环节紧密联系了起来;一方面要认识到艺术本来应该属于个人精神领域内很隐秘的部分,却最终成了一种集体创作,艺术家的个性往往只是个形式存在。而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一定是艺术让位于市场,利益追求胜于艺术追求,于是,很自然地在一切事物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之下,艺术经纪人就成了必然存在,一如股票市场不可能没有操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