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雨:我们谈艺术市场时忽视了什么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14 11:12:40  来源:杂谈
核心提示:市场化的前提是产业化,仅靠有限的藏家和美术馆需求来推动艺术行业完成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只有艺术的平民化、消费化,才是艺术真正的市场化。
  市场化的前提是产业化,仅靠有限的藏家和美术馆需求来推动艺术行业完成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只有艺术的平民化、消费化,才是艺术真正的市场化。

  我们现在谈学术市场的定价机制,把它当作一个很严肃的题目来讨论。但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去衡量,这实在是一个小得不起眼的市场,甚至抵不上万科一年的楼盘销售额。而且,由于人为制造的交易信息不对称和客观上的专业门槛,学术市场还基本处于一种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小农经济”状态,更多的表现为“交易”而非“市场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市场”来讨论还为时尚早。

  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如何实现

  消费市场中,“平价艺术品”得以不依赖画廊等艺术机构的人为筛选,直接通过市场的方式进入到普通的消费者手中。而对“平价艺术品”的巨量消费需求将使得整个艺术市场的流通程度大幅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交易样本能够为消费市场中各种类型的艺术品提供市场化的定价参考,最终形成市场化的定价体系。因此,所谓的“平价”并非人为定价,而在于这些艺术品被作为装饰性消费品,在市场流通的过程中被市场化定价,可以预计,这样的价格必定是“平价”的。

  另一方面,消费市场中的某些“平价艺术品”因为供需悬殊,其结果很可能是并不平价。它们实际上在整个艺术市场的金字塔中占据着中间偏上的位置。因为消费市场和学术市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鸿沟,所以这些因消费市场而催生的不平价的“平价艺术品”有机会被赋予某些学术价值或者因为被藏家收藏而击穿学术门槛,得到学术市场的承认。所以,消费市场的大量交易样本得以通过这样的中介,帮助评估学术市场中那些不太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品的价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学术市场的价格体系。

  至此,艺术市场能够在总体上摆脱以比价为主要定价手段的人为定价模式,通过整个市场的自由交易,形成一套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学术标准的来源

  不基于整个艺术市场的实际交易,仅凭人为判断,难以筛选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品进入学术市场中参与竞争。但这正是目前学术市场的现状。

  消费市场的进入通道更加自由、艺术品类型更加多元、基础也更加稳固。消费市场的兴起不仅能够催生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而且训练了普通公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长期以来,由于审美经验的缺失,普通民众在面对艺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看不懂,更不敢妄加评论。逐渐地,艺术的解释权、欣赏权转移到少部分人的手里,被视为只有少数人才能懂的,高高在上的、神秘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兴起的学术标准也因此与普通的市民阶层更加地隔膜,成为某个圈子里的“黑话”。

  事实上,刚刚所说的不平价的“平价艺术品”体现了公众审美对于学术市场的干预。学术标准不是永恒真理,更不属于某些人,它的产生是时代的。所以,当普通市民阶层参与到艺术审美中去的时候,艺术不再是某一部分人的艺术,学术也不再是一小部分人所掌握的真理。学术得以在一个民主的基础上产生,最终被提炼,并得到认同。

  因此,只有在艺术市场(包括了学术、消费两个市场)整体市场化的基础上,催生的学术评价体系才是可信的。而没有消费市场、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学术标准。

  总而言之,构建消费市场,并打通这两个市场的价值在于以此作为整个艺术市场的产业基础。未来的艺术市场需要围绕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重新安排现有业态的位置和功能,并在金融的协助下,建立起公开、自由的艺术市场。否则信心永远无法建立,而艺术市场也终难走出周期性的循环。所以,消费市场的兴起,所治愈的将不仅仅是当下艺术市场交易体系的顽疾。

  因此,政策层面的当务之急并不仅仅是扶持一级市场,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市场,以此坚固市场的支撑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可否认,未来总会有几家经营得非常好的画廊,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画廊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不会走在正确的路上。

  更为重要的是,西方艺术市场催生了以画廊、拍卖行、博览会为代表的市场制度设计。而不同于西方艺术市场的发展路径,国内消费市场在崛起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进场资本和信息时代的互联网革命。可以预见的是,在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中,诸如平价艺术品电商、文交所等新兴的中间渠道和平台有可能占据重要位置,成为我国艺术市场独有的制度创新。为世界的艺术市场提供经验。而另一方面,在艺术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对艺术产业链条的投资和布局将使进场资本在未来收获颇丰的利润。

  消费市场不应被漠视

  市场的前提是产业化,表现为从生产到消费,有充足的、层次各异的生产主体和消费需求以及丰富、完善的中间渠道;有明确的产业链条和上下游;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和明确的交易规则。严格来讲,我们现在所讨论和关注的“艺术市场”其实只是艺术市场中的“学术市场”,这也是目前市场体量弱小,市场化不彻底的根本原因;而作为整个艺术市场的支撑基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则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甚至被有意地排除于艺术市场之外。简单来说,“学术市场”中所流通的是被学术认可的,代表了时代的某种价值的艺术品,它们通常价格昂贵、以画廊和拍卖行作为主要的流通渠道,被藏家或者美术馆等收藏,通常具备相当的投资价值;“消费市场”中流通的主要是满足普通家庭和市民阶层日常审美和装饰需求的“平价艺术品”,它们通常价格便宜,不强调学术价值。消费市场与学术市场共同组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的艺术市场——基数巨大的以装饰为目的的消费市场构成了金字塔的底座,成为艺术市场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而学术市场则移至塔尖。两者的定价逻辑、交易制度等差异显著却并不存在明显的鸿沟。

  眼下针对艺术市场的研究,往往强调艺术市场的交易制度而忽视了艺术市场的产业基础。其实,当前艺术市场的很多交易制度层面的问题恰恰在于市场参与者人为地忽视了消费市场的存在(他们认为“平价艺术品”根本就不是艺术),把处于金字塔尖的学术市场当成了艺术市场的全部,单纯地在学术市场中谈投资、谈定价,谈市场化、金融化,谈构建学术标准。而这一切又都是学术市场根本不能独自承载的。正如刚刚所提到的,学术市场现有问题的解决路径其实已经非常清晰:重点在于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标准;同时,提高整个市场中的艺术品的流通程度,使价格得以在足够的交易中得到矫正,发挥市场的定价功能。而这两者仅凭学术市场的自我进化几乎不可能实现,都需要消费市场去支撑。在现有学术市场之外发展消费市场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艺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第二,在产业化的基础上,艺术品的流通程度大幅提高,使之能够在活跃的交易中被市场化定价;第三,它为整个学术市场提供了学术来源。其实国内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产业化的准备。普通市民阶层对装饰性艺术品的消费能力已经达到了进入市场的门槛,而与此同时,每年从美院毕业的大量毕业生也为这个市场提供了充足的生产源头。

  平民化才是真正的市场化

  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对艺术和艺术市场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文艺复兴时期,延袭美蒂奇家族等贵族收藏、消费的传统模式,将艺术市场圈定为只有小众和富人才能参加的游戏。

  事实上,西方自工业革命之后,大量中产阶级家庭的兴起已经彻底改变了艺术市场的规则和业态。艺术从精英主义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商品,处于整个社会的市场循环之中;而艺术市场也因此能够脱离宗教和贵族,转而依靠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变得更加地自由和开放。尤其是互联网革命之后,艺术更是从高高在上的光环和拒人千里的姿态中走下来,以亲切而又出离的方式融入更加普通的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自90年代以来,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先锋的“92派”引入画廊和拍卖制度是艺术开始市场化的最早尝试,但是这样的市场化显然是不彻底的。只有艺术的平民化、消费化,才是艺术真正的市场化。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市场化的前提是产业化。产业化首先必须基于巨量的消费需求以及生产者的自由进出而不是人为筛选。仅靠有限的藏家和美术馆需求来推动艺术行业完成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同样的,仅靠画廊和拍卖行筛选出来的有限的艺术家来完成艺术行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也是天方夜谭。 
 

本文标题: 徐建雨:我们谈艺术市场时忽视了什么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32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