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彦国:艺术家在市场中还是社会中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15 09:56:10  来源:艺术国际
核心提示:搞写作的人,经常会有苦恼,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痛快。几千字,哪怕是一千字几百字,写起来都是纠结的,酣畅淋漓不是没有,很少。常见的苦恼有下面几个,一,没啥可写;二,写不出啥;三,想写不能写。
  搞写作的人,经常会有苦恼,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痛快。几千字,哪怕是一千字几百字,写起来都是纠结的,酣畅淋漓不是没有,很少。常见的苦恼有下面几个,一,没啥可写;二,写不出啥;三,想写不能写。没啥可写,是觉得有些事情过于简单或者没什么讨论的价值或意义。写不出啥,多是因为作者对某个写作对象没兴趣、不了解、能力有限、身心疲惫等。而想写不能写,这个更多时候是由于社会或政治的压力所致。为了不给媒体朋友增添麻烦,写稿以及前后都会注意到避开敏感话题。比如说色情、暴力、政治等,其实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也没有一个什么标准。央视前不久报道历史博物馆的雕塑展,把大卫像的私处打上了马赛克,这事一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几个小时后就恢复了作品原貌,由此可见,我们这个国家对有些东西还是太敏感,再者就是有些人对艺术没有概念。刚才说的三种苦恼,前两种时常有,而第三种苦恼基本上是个常态。

  以上是写作的苦恼,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有同样的问题。没啥可做,做不出啥,想做不能做。当然,有时候也并不像我说的那么清晰明辨,或者这三个苦恼是联系在一起的。引发我这些思考的是7o21水灾。主流媒体说,这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60年不遇。不管多少年遇一次,总之是很多人遇难,光北京就有77人(7月26日公布的官方数字),这是一场大灾难。生活在北京的人,都被这场大雨震惊了,不仅是山区,就在城区内就好几个遇难的。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也不敢随便说话,而环球时报和人民网[微博]两家官方重要媒体在微博上公开批评政府应该更多关注百姓的声音,要求公布死亡人数,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次事件中,艺术圈的网上活跃分子积极呼吁政府给出更多的真实的数据和信息,但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我看到几个著名艺术家的微博,他们的世界里好像没有水灾这回事,大多数都是觉得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这有点出乎意料,艺术家对这次水灾的关注度,甚至不如普通的百姓,在几个失眠的晚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问过几个身边的艺术家朋友,有的说没啥可做的,这是个人的事情,谁爱做谁做;有的说,即使做也做不出啥了;可能也会有想做不能做的,不能做的原因却不是我上面说的敏感问题,更多的是怕被人误会出风头。

  导致这一切的最大原因,是市场。市场也是一个体制,体制内的人不能站在体制外说话,犹如我写的稿子不能越过约稿媒体所能承受的底线一样,市场中成熟的艺术家一般也不会牺牲自己既得利益而去做一些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市场中获得肯定,这无可厚非,但这确实也是我们目前整个社会拜金价值观所致,很多人会说别人都这样,其实每个人可以跟别人不一样。再者,市场像一个大温室,使得很多艺术家变得温和起来,态度暧昧不明确或者干脆没什么态度,我们多么希望艺术家坚持自己的创作而少顾忌市场需求或者至少不能按照市场需求来改变自己的艺术理想。事实上,不少艺术家已经被腐化,被软化,硬骨头越来越少。国内收藏家的品味还处于一个初级的审美阶段,他们购买的更多是精致、唯美、经典的作品,这些东西貌似不需要知识修养就能知道“技法精湛、唯美”,关键是已经获得了市场上多数人的认可,于是理所当然地就被认为是好的,不会贬值,而且代表了相当高的品味。这些都是想当然的看法。其他一些看起来不怎么美的作品,尤其是非架上的作品,国内买家很少。美育,美术教育,也需要个过程。所以我们也无须过多埋怨收藏家。但是艺术家却不能因为藏家的口味而去“定制”自己的作品,这会形成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近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迅速,可以说,十年当代艺术发展史几乎是市场史,或者是在市场主导下进行的。我们无法脱离市场,但是有些根本的东西还是不能被市场所左右。

  最近跟一个艺术家聊天,他说艺术家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其实很尴尬,不属于手艺人,也不算知识分子,多数都是做点东西卖给藏家换取生活所需。这说的非常直白,也把艺术家的处境描述的很可怜。我一直希望艺术家算作知识分子,如果是,那就得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不仅仅关注自己。而就我所知道的,现在的艺术家跟二三十年前的艺术家有不同。那时候的艺术家跟社会发展以及社会运动紧密相连,像是社会的温度计,无论是创作还是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都是很积极的。而现在的艺术家多数都是关注历史性的问题、终极话题或者非常个人的体验,对于当前发生的事情,看而不语,言而不做,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时候我们不能说艺术家没有社会责任感,因为社会责任感其实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每个艺术家其实跟普通人无异,都是芸芸众生中一员。针对这个现象,我个人觉得艺术家应该多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艺术创作的出发点更多元一些。

  对于艺术如何介入社会这个话题,并非只有水灾一事引起了我的思考。还有我最近在策划的《粮食》展览,这是跟香港NGO组织乐施会基金会合作的关注粮食公正、饥饿、贫穷等农村社会问题的跨界展览。在这个展览中策划过程中,我邀请了16位艺术家参加展览,只有四位曾经关注过粮食或者农村的问题,除此之外的所有艺术家都没有创作过跟主题相关的作品,此次参展作品都是为主题而新创作的。在我所认识的艺术家中,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问题的艺术家更是少之又少。艺术家更注重个体经验,是现在艺术评论体系中的“政治正确”,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强调自身感受和体验,这没错,这也从来没有错过,艺术本来就是个人的事情。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觉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钻进了自己的画布中,钻进了自己使用的材料中,而不是站在作品的外面去创作。

  市场固然重要,艺术家也是个体的普通的平民,但是艺术家要想创作出更有思想的作品,肯定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土壤,如何巧妙地绕开障碍,关注那些平民的普通的事情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做市场中的艺术家,但是更要是个社会中的艺术家。

  虽然市场不同程度上对艺术创作有束缚,但是艺术家应该自救。当然,有一个好的艺术生态环境,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本文标题: 夏彦国:艺术家在市场中还是社会中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33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