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在学术界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春节正在势微,有学者甚至喊出了“保卫春节”的号召;另一种则很乐观,认为春节已经“具备了成为世界性节日的条件”--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就认为:因为华人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春节进行了广泛的推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非凡吸引力”,全球化使世界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开放”,加上春节和元旦在时间上比较靠近,“对于北半球来说,在漫长的冬季中,春节可以作为元旦休假的延续。”
艾君表示,如果仅仅从客观条件来分析,张颐武教授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个民族性的节日,究竟能不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节日”,决定性的因素不仅仅是客观条件,而必须有其独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并非仅仅是华人在向世界推展自己的节日,也并非只有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离元旦近的节日也并非只有中国的春节,是不是符合这些客观条件的节日,都能成为“世界的节日”了呢?显然不是。
艾君说,这些年,中国的春节的确在走向世界,但要让它真正成为“世界节日”,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且一定要走快乐路线。一个节日要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定要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人们能够从中释放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能够借此得到心灵的交流和沟通。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应该超脱“吃粽子”、“包饺子”等农耕社会的生活习惯,需要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倘若说过去人们通过“改善”一下生活、暂时忘掉经济上的贫困、从中享受节日的快乐是传统节日“主旋律”的话。
现在,当物质丰富之后,人们已经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全球相互联系的日益紧密,已经越来越超越地域上的界限,成为世界各国共享的资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春节的“国界”才能淡化,才能成为“世界的节日”。
艾君谈到,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圣诞节何以风靡东方大地?在中国,人们欢度它,几乎没有感觉到宗教的存在,而变成了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为自己释放压力的“浪漫借口”--电影院、酒吧、酒店、KTV成了年轻人享受圣诞节的最佳去处。“有机会让大家在轻松、喜气的环境中得到沟通、放松,比节日本身更有意义。”这成了人们青睐圣诞节的最佳理由。
当谈及“我们该如何传承传统节日?的时候,艾君说,只有一个答案:让人们快乐。人们期待这样的节日:在这一天,通过自身的参与,能够放松紧绷的神经,宣泄压抑的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如果忽略了“温情”,忽略了人们的参与性,忽略了应该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的愉悦,这个节日将不会有生命力,“世界节日”也仅仅是一厢情愿。
至于春节,让人们放松精神,就要把它看作是“个性化”的契机,要剥离掉依附在它身上的很多道德意义,把它变成一个放松的日子。
艾君认为,能给人带来心灵愉悦的节日是有永久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的节日,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世界的节日”。
嘉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