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急需突破的四个关键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24 10:07:47  来源:中国文物网
核心提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问题与矛盾的积累越来越多,很多人认识到,热闹与繁荣是两回事。
QQ截图20171124095009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问题与矛盾的积累越来越多,很多人认识到,热闹与繁荣是两回事。于是,不少人将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市场的调整所带来的稳定与理性,以为稳定与理性是解决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剂良药,事实上,在市场行为的每一次交易中,决策判断的稳定与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的局面,这就启迪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中国艺术品市场底层结构的优化已经成为一个难题与瓶颈。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没有一个健康的底层结构,市场就很难良性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确到了需要克难攻坚的时候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急需突围,但其突为过程中,突破点不外乎以下四个关键点。

  一、重视画廊业的市场基础地位,把诚信画廊工作作为中国画廊业突围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个成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是由艺术家、收藏家、画廊、拍卖行、博览会、交易平台、投资者、媒体、批评家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日常交易中,艺术家——画廊——收藏家的商业链条已经成为一种完善的市场机制。这个生态圈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循这个市场的规则和机制,即以艺术品代理人为主体的艺术企业机制。首先,从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与体系的发展来看,画廊业、拍卖业、博览会在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画廊业是基础,是一级市场的主体,它对拍卖业和博览会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基础和推进的作用,基础性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画廊业是市场定价机制的重要基础,无论从价值发现角度,还是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角度,画廊业的定价功能在艺术品市场中的作用是基础的、持续的。第三,画廊业是艺术品市场繁荣与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画廊业的繁荣,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就缺少底气,可持续性发展就会面临挑战;第四,画廊业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与国际艺术品市场中国化的最终落实者;第五,画廊业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文化的培育者与传播者,更是艺术品投资者的重要培育窗口。可以说,画廊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但在中国,画廊业作为艺术品市场一级市场的主体性形态,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处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边缘位置。画廊的作用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画廊业发展的势头及作为一级市场的基础地位及战略地位始终未能确立,很多时候,只能是游离在艺术品市场核心区域以外画廊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目前基本的现状是:专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组织散,发展能力弱,竞争同质化严重,人才缺乏,支撑体系缺失(具体见《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2011)》,西沐著,中国书店出版社),中国画廊业亟需解决能力建设的问题。当下,中国画廊业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别的,而是正在经受着交易体系跨界的挤压、拍卖业强势蚕食、低水平同质化的消解及新的竞争环境的形成等。可以说,画廊业的发展困境到了一个必须要突围的时候了。

  画廊业作为一个幼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要有相应的支撑与支持体系。加强画廊业管理体制与体系的建设,充分认识并重视画廊行业管理组织地位与作用,是当前文化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管理工作。要真正发挥好“诚信画廊”的示范带动作用。“诚信画廊”不能一评了之,要在发挥作用上做文章。画廊作为一级市场的经营主体,在整个艺术品市场链条中处于一个尴尬境地,充分发挥画廊的艺术品市场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最为重要。要培育并壮大这个市场,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税收、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画廊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部门应该加大配套政策的投入,把诚信画廊作为一项工程来做,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让“诚信画廊”真正起到示范引导与带动的作用。诚信画廊工作要重在规范化、常态化、机制化。中国画廊业的发展要努力形成统一、高效的体制与体系,进行有效的政策引导。在顶层设计缺失的状况下,管理体制与体系的整合会面临很多问题,这时宏观管理部门有效发挥政策效应至关重要。对画廊业的发展来讲,就是要支持与扶植优秀画廊的发展,把活动与评选的模式不断向规范化的认证方向推进发展,并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并协同相关部门制定《中国诚信画廊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诚信画廊的地位,明确组织机制及工作机制,落实相应的投入与政策保障支持措施。

  二、进一步关注并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的优化与发展,把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平台化取向作为重要的突破口来抓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少问题是出在交易环节,因此,在交易体系上发掘与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非常重要。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主要是指:画廊、拍卖、博览会、沙龙、私下交易、民间社会市场、网上交易及交易平台(如文交所)等不同交易体系的不同主体、支撑体系与交易形式等的集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是指建立在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基础上的艺术品交易秩序与规程,是一种稳定而又被市场认可的交易架构与制度建设。研究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其核心就是要分析与探讨艺术品市场资源在不同交易体系中的有效配置,具体到交易体系本身来讲,就是关注交易的效率、交易的成本及交易的安全性这三大问题。其中,交易的成本是核心,交易的效率是关键,交易的安全是基础。由于涉及到市场支撑体系,在交易的安全性无法在短期内有所作为的情况下,重点的工作就是通过进一步明确与强化定位来不断提升交易效率。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与体系近来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功能泛化;二是定位的异化。我们讲,判断一个交易制度的好与坏,标准无非有三个:一是看是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二是看是否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三是看是否有利于推动交易秩序及市场规范的落实。在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及体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支持基于科技进步及新业态发展而出现的创新,因为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及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其中,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平台化取向是一个重要趋势。

  要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发展的平台化取向的发展态势,首先就是要重视艺术品市场交易平台功能的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以“三公”原则为基础的平台化建设是产生交易体系公信力的一个重要保障,更是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诚信机制建设的载体;第二,专业化运营职业化水平使平台更有效率、更安全;第三平台化是对接金融与产业支撑交易体系的可靠路径;第四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平台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机制建设的孵化器;第五以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平台化的点突破,来示范带动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线与面的突破发展,以点带线带面发展。在这里,平台化的实验、标示及示范意义,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顶层设计还不确定的的情况下,其现实意义不可忽视。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克坚攻难发展的一个关键,面对越来越活跃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化是实现艺术品资产化、艺术品资产金融化发展的有效形式与路径。平台化建设主要依赖四个方面的突破与创新:一是要按照“三公”原则构建与打造全国艺术品资产配置统一平台的公信力,按照科学、专业、职业化的要求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运营水平与能力;二是积极构建以艺术金融产品多样化为纽带的金融体系与全国艺术品资产配置统一平台进行对接的机制;三是构建与全国艺术品资产配置统一平台对接,且保障权威有力的艺术品市场产业支撑体系;四是建立资产配置统一中心平台——区域分中心——区域子平台——投资客户为主线的运营体系。

  三、以艺术品市场立法为突破口与总抓手,提升中国艺术品交易的综合治理水平,提高监管水平与监管能力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品市场立法是一切治理与监管的基础。没有立法工作的突破,治理与监管就可能更多地是一种“空中表演”。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自生自发的市场,更多地是依靠民间力量发展起来的,国家在整个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作为不大。市场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市场体系,如画廊发展体系、拍卖体系、博览会体系,还包括一些平台化交易体系,以及艺术市场的教育培育体系等等。这些市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自生自发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了,但是,在管理层面却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体制与体系。对艺术品市场而言,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部门来统筹管理与监管,随着市场发展规模的扩大,问题会不断增多,面对市场乱象,管理部门将更加无能为力。

  管理体系与监管的突破,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要有所作为:第一,努力形成统一、高效的体制与体系。在顶层设计缺失的状况下,管理体制与体系的整合会面临很多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缺的是顶层设计,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体制及体系建设,没有顶层设计,谈体系、体制的整合仅是一句空话。第二,要发展行业管理组织,强化行业管理职能,使监管、管理的落实有相应的市场通道。第三,市场的立法推进缓慢。市场体制体系和监管要有法治的环境和法治的保障,目前,由于我们艺术品市场立法的缓慢,管理监管缺乏法律法治的保障,所以在今天,我们要从依靠政策转向依靠法律法规来治理艺术品市场,来推动艺术品交易市场与体系发展转变,要逐步建立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法律体系,把艺术品市场的监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所以,我们讲,以艺术品市场立法为突破口,推动中国艺术品交易的综合治理过程,明确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水平,培育行业管理能力,规范交易秩序,建立市场诚信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进程。管理与监管需要基础性的依托条件,其突破口就是市场立法工作。如果没有立法工作,目前管理体制的状况下,监管就难以落实。所以,还要发展行业管理组织与体系,培养监管的落脚点就成为一个重点。

  四、壮大行业管理职能,发展行业管理体系,近期是重点尽快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协会)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经济也在不断兴起,伴随而来的艺术品产业国际化、经济化进程的深入,艺术品市场与产业的管理及监管不断提出。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国际发达国家艺术品行业发展的经验,在当下,建立中国艺术品行业组织(协会)迫切性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速度快,社会关注度高,规模成长迅速,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地位迅猛提升并得以巩固,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艺术品第一大市场。在国运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大中华圈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与国际艺术品市场中国化进程的推进,北京作为世界艺术品市场中心之一的格局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亚洲艺术品市场整合能力增强为契机,逐步形成以中国香港为前沿、以北京为中心的世界艺术品市场新的增长极在迅速崛起。在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在全球市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不可回避的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扩张并未拉动市场体系及机制发育的根本改观,中国艺术品市场“抗风险”的能力未能从根本上强化。前些年,火爆发展的局势虽然曾一度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了繁荣,却也遗留下了不少问题,尤其是与市场相配套的体系和机制发育畸形与不完善,成为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障碍与瓶颈。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在经历了几轮规模拓展之后,市场体系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在很多情况下还属于一种市场自发行为或是自组织行为,建立在市场体系基础之上的市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发育一直进展缓慢。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管理体系目前基本形成了国家宣传与出版部门、文化主管部门、艺术教育及管理部门与机构、中国文联、轻工业管理系统及全国工商联古玩行业等多个不同的市场管理体系。但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管理体制多头管理,缺乏主导,几乎造成了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缺失与空白,从而使艺术品市场更多地依赖民间的力量演进,面对行业发展中的问题,由于缺乏共识及相应的体制支撑,管理部门大多难以深入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导致问题及其负面效应的长期积淀,受到社会及传媒的广泛诟病,严重地制约与阻碍了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行业的形成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在艺术品行业管理层面均设有相关行业组织,有效地开展艺术品评估、鉴定、修复、保险、物流、教育等工作。所以,逐步建立适应行业管理的行业组织形式,既是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调整、整合中国艺术品行业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我们在理论上与实际上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概括的说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政府——行业组织——市场”。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行业组织发展缓慢,急需用市场及产业化的理念去发展与管理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行业管理的缺位,导致政府的管理职能不能落实,市场管理定位不清晰。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自律、监督与诚信管理的缺失,阻碍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长期得不到化解。

  所以,如何加强对市场工作的领导,整合并统一管理,强化对市场的导向,完善行业组织与管理,就成为急迫的现实课题。其中,建设功能强大的市场体系是构建并完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体制的根本,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管理体制的不断转型,构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强大动力。为此,以成立中国艺术品行业组织(协会)、健全行业管理职能为突破口,已经是解决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推动中国艺术品行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本文标题: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急需突破的四个关键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38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