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成都艺术品市场的“两极分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30 10:55: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川籍艺术品市场研究者,现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的马健对成都艺术品市场的成长有着切身的感受,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拥有经济学的视角,并出版有《收藏投资学》、《收藏品拍卖学》和《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等著作。为了更深入了解成都地域文化特色、地方收藏性格及艺术品市场成长历程和现状。
  作为一个川籍艺术品市场研究者,现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的马健对成都艺术品市场的成长有着切身的感受,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拥有经济学的视角,并出版有《收藏投资学》、《收藏品拍卖学》和《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等著作。为了更深入了解成都地域文化特色、地方收藏性格及艺术品市场成长历程和现状。

  记者:不同文化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成都艺术品市场是否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马健:成都的艺术品市场的确深受地理因素和本土文化的影响。从地理上看,四川盆地是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国”,交通不便,古代尤甚。所以,大诗人李白才会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一叹。这种地理环境导致了四川人固有的“盆地意识”。从文化上看,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兴建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以来,成都的文脉和“尚文”之风几乎从未中断:从汉赋四大家中的司马相如和杨雄,到位列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再到新文化运动主将吴虞和当代文坛巨匠巴金。班固在《汉书》里的评价“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概括。

  记者:那么,成都人的收藏文化是如何养成的?

  马健:自秦昭王时代的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种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使成都人多次躲避了历史上的战祸,长期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受这一大背景影响,成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好耍”精神。举个例子,我那些生活在成都的高中同学建了一个QQ群,群的名字叫“这周咋个耍”,讨论的主题就是美食和游玩。成都人的“好耍”,由此可见一斑。而成都人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图“好耍”。因此,成都收藏者的兴趣比较广,除了人气最旺的书画和瓷杂,玩玉器、木器、佛像和古籍的人也不少。

  记者:成都曾被称为中国“收藏第三城”,成都的艺术品市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马健: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成都最早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当属上世纪80年代初在猛追湾游泳池周围自发形成的“市集”。从自发形成,而非政府主导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成都人将收藏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收藏观。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成都又陆续形成了二仙庵古玩市场、草堂寺古玩市场、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和三国古玩城等多个艺术品交易中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1994年的四川翰雅拍卖行不仅成功敲响了艺术品拍卖的“西部第一槌”,而且同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一起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最早进行综合文物拍卖试点的3家拍卖公司之一。而成立于1998年的成都上河美术馆则是中国第一批由民营企业创办的私立美术馆,也是中国第一家聚焦于具有前卫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美术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翰雅拍卖行和上河美术馆都没落了,但二者却是成都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史上留下的浓重两笔。

  记者:川籍当代艺术家的市场影响力举足轻重,但成都本地藏家似乎更钟情中国书画?

  马健:是的,成都本土的收藏者对书画的兴趣颇浓,对油画感兴趣的人相对较少。如果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书画和当代艺术的话,成都艺术品市场的“两极分化”特点十分突出:

  一方面,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四川画派”的影响力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四川话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工作语言,不懂四川话的人很难研究当代艺术。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并不为过。记得有一次,我在杭州参加蒋再鸣兄策展的“反光:新艺术纵深邀请展”,晚上吃饭,每桌都传来熟悉的川音,简直让人有一种身处成都的错觉。但遗憾的是,“四川画派”的很多重要作品都不在成渝两地,而是在外地甚至海外。例如,台湾山艺术基金会对上世纪80年代“四川画派”的收藏就是垄断性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中的所有代表作几乎都被囊括其中。由于成都经济水平的客观约束和成都本土藏家的长期忽视,尽管成都早已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心,但一直都不是市场中心。

  另一方面,就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四川画派”享誉海内外的同时,能够从成都走向全国的书画家却寥寥无几。即使是有“中国梵高”之称的陈子庄,也是在身后20多年才被世人所知的,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在外地藏家手中。四川画坛的“蜀中四老”——吴一峰、岑学恭、赵蕴玉和黄纯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相当有限。但四川这个地方,确实是藏龙卧虎之地。虽然一些画家名不见经传,却是隐逸多年的高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才被世人所知的陈子庄和这几年刚刚被世人所识的指画“大隐”刘伯骏。孙中山对四川人的评价是“惟蜀有才,奇瑰磊落”,毛泽东则感慨“川人不出夔门,难成大器”。四川画家如果走不出四川,很难成大器。你看20世纪中国十大画家,来自四川的画家就占了两席,但无论张大千还是石鲁,都是走出四川后才功成名就的。 
 

本文标题: 马健:成都艺术品市场的“两极分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41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