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成就卓著。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和古建筑,都是传统工艺的产物。即此一端,可见传统工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曾起过何等重大的历史作用。许多传统工艺诸如宣纸、紫砂、景泰蓝、云锦、青瓷、雕漆、剪纸、刺绣等,目前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为应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回归乡土、回归自然日益成为普遍性的追求,传统工艺及其制品将越来越为公众所珍视和喜爱,从而显现其现代价值。所以,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按照行业构成,中国的传统工艺可分为十二大类,即:器械制作(含工具、机械、仪表及其他器具),雕塑,陶瓷,织染(含刺绣、缝纫),金属采选、冶炼和加工,髹漆,食品酿造、炮制和其他农畜产品加工(含制盐、榨油、榨糖、制革等),造纸,印刷,编织扎制,刻绘(含剪纸、内画壶、皮影等)和其他手工艺(例如火药制备和烟花爆竹等等)。
这十二类工艺的现存状况不尽相同。大体来说,雕塑、陶瓷、织染、髹漆、编织扎制、刻绘以及金属工艺中的花丝、景泰蓝等,历来隶属于工艺美术行业。而器械制作,食品酿造、炮制和农畜产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金属工艺中的采选、冶炼、构件加工等,则多由有关行业和科技史界所关注。文物制作和修复工艺(诸如青铜器修复、书画揭裱等)则以其特定服务对象和特殊技艺要求而构成独立的学科分支,属于文物科技的范畴。(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振兴》,《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
如就产品功能来说,上述传统工艺又可分为以实用品制作为主和以艺术品制作为主的两大类:前者如工具、机械、布匹、纸张、食品、皮革的加工工艺,后者如美术陶瓷、细木工、髹漆、扎染、花丝、灯彩等等。当然,也有许多传统工艺是兼具实用和艺术功能的。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和体制的原因,制作艺术品的传统工艺亦即通常所说的工艺美术,相对来说是比较受重视的;而生产实用品的手工技艺则非但得不到重视,甚至被看成是被该淘汰的或充其量可供博物馆陈列的物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类工艺处于乏人过问、任其泯灭的自流状态,导致许多珍贵技艺在工业化冲击下沦于濒危境地,有些技艺已湮没失传,如失蜡法(失蜡法为我国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被誉为商周青铜器精品中的精品的曾侯乙尊盘即其早期代表作品。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经多方查访,从北京微电机厂找到已改行当勤杂工的老艺人门殿曾师傅,由他用传统失蜡法制作了自在观音铜像。80年代初,我们又在广东佛山找到年逾八旬的老艺人唐煊。在他主持下,成功地铸造了一件曾侯乙下层大甬钟。门、唐两位师傅相继去世后,这一技艺在北京地区已无传人,在佛山地区也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阳城犁镜的铁范铸造(铁范铸造为我国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对战国和汉魏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阳城犁镜曾是山西的名牌产品,也是弥足珍贵的铁范铸造硕果仅存的活化石。上世纪80年代后期,阳城的桑林、马甲、横店等地尚存十余家犁炉社,年产犁镜数万片,现已全部停产。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艺人、模具和设备势必流失,从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和宋锦(宋锦与云锦、蜀锦齐名,为我国古代三大锦之一,产地集中于苏州地区。近年来,手工生产的宋锦作坊相继停业,民间机织的宋锦,其技艺与纹样已无复旧观。苏州丝绸博物馆现正采取措施,对艺人、织机、纹样做抢救性保护。但该馆人力、财力有限,亟待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方可有所成果)即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我在1988年发表过一篇题为《抢救传统工艺刻不容缓》(华觉明:《抢救传统工艺刻不容缓》,《祖国传统工艺保护开发落实方案》,1988年9月)的文章。时隔16年,我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还是《抢救传统工艺刻不容缓》(华觉明:《抢救传统工艺刻不容缓》,2004年8月11月第七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我以后不会写这样的文章了,因为传统工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亡,我们再也没有容缓的时间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切实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抢救作为重中之重,置于保护工程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抓紧抓好。若失去了对象,保护更无从谈起,更遑论振兴与发扬了。
2.充分利用现有学术资源
多年来,一些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已做了大量工作,对哪些传统工艺具有重大价值、是否需要抢救和该怎样抢救,是大体有数的。抢救工作可由此出发,再结合普查进行波浪式的推进。
3.抢救传统工艺要实行行政主管部门,社区、艺人和专家的三结合
行政主管部门应尽领导、统筹及督促之责,社区和艺人是行为的主体,专家则在学术上起指导和把关的作用。
4.妥善处理保护和振兴的关系
手艺从来是以社会需要为其存在前提的。抢救以保护为其宗旨与指向,而振兴则是保护的延伸和发展。传统工艺的振兴具有诸多内涵,其中也包括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二者是可以互容互补而非截然对立的。处理好保护和振兴的关系,将为传统工艺带来新的生命力量和发展空间,这样的例证不是个别的。(宜兴紫砂多年来致力于产品文化品格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今不仅承传有绪,而且拓宽了海内外市场,已成为传统工艺开发创新的典范。又如云南丽江的一些乡镇将民间扎染、蜡染工艺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得以迅速脱贫致富,也为传统工艺传承、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
无论无形的或是有形的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是有共性的。在文化遗产治理工作的千头万绪中,哪些是基础性的和对全局有长远影响的呢?我们认为:
1.中国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明古国,应将文化遗产保护、振兴置于和人口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同样的地位,将其定为基本国策,制定中长期规划,作为政府行为予以实施。
2.建立高级别的政府职能机构以统管文化遗产保护、振兴的全局,改变政出多门、间有疏漏的现状。
3.完善法制建设,从速完成单一的保护立法,及早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振兴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4.逐年加大财政投入,经过一段时间使所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达到与文化遗产大国地位相称的应有份额。
5.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学术建制。要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以及政府、社区、艺人、专家的角色定位与作用。要建立和充实必要的专职研究机构和梯队,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提供可靠的业务保障。
6.我们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基层,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动员和协调,使文化遗产保护、振兴真正成为全民的事业。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努力推进这项全民的事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维护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为此,培育良好的文化生存环境,做宏观的科学决策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