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民间收藏日益蓬勃,各种民间收藏活动陆续开展,每次都能吸引大批藏界人士云集。在孙欣看来,“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收藏是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特别是近几年来媒体对收藏家的关注与报道,使得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这总体来说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种表现。然而,热的背后问题也随之出现。孙欣表示,根据全国人大《文物保护法》检查小组开展的全国文物保护法大检查,及其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由于经济开发速度过快,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四处开花,以及盗墓猖獗,导致一些未被发现的文物陆续出现并流入市场,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对于这些文物,孙欣坦言,无非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藏家收藏和保护起来,另一种就是有少部分被走私出境。
那么对于那些被藏家购买和保护起来的文物,其真假应该由谁来认定呢?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谈到文物艺术品鉴定,孙欣建议广大藏家首先要了解鉴定的概念是什么。在他看来,所谓鉴定是由一个特定的机构或部门对被鉴器物进行鉴定、论证和分析,或者是由专业机构委托鉴定、取证,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然而现在,无论是投资还是收藏,大家都存在一个概念混淆的问题。
谁才有真正的鉴定资格?
孙欣称,目前文物艺术品鉴定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市场的繁荣让有些“伪专家”浑水摸鱼。对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鉴定机构以及人员构成,他归纳如下:
第一是学术机构,比如说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学术鉴定委员会,他们主要对国家的、馆内的、考古的文物进行鉴定、判断,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文物,属于学术鉴定。
第二是行政鉴定,指国家行政机构所属的一些部门,如过去的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但现在这个机构由于一些原因已经被取消了资格。
第三是市场鉴定,比方说在工商局登记的拍卖公司、鉴定中心,他们目前也在做着一些面向市场的鉴定服务。
第四是个人鉴定,例如画家们的遗孀及其后代,会对其遗作进行判断、鉴定。
目前社会上,拥有鉴定权利的只有以上四种。
伪专家浑水摸鱼
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个别机构和个人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的心理,打着‘鉴定师’ 的旗号提供鉴定服务,这导致伪专家充斥市场,鉴定服务混乱无序,收藏市场遭遇发展瓶颈。孙欣表示,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忽视谁才具有真正的鉴定资格。孙欣称,劳动人事保障部曾在2006年推出一个职业艺术品鉴定职业资格培训,经过培训的人方才具有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就业和执业资格。除此之外,原来在行政部门和文博系统工作的研究员、副研究员等有学术职称的专家,从鉴定这个概念来讲,他们仅属于研究系列,学术系列。从法律角度上来讲,此类专家没有权利对社会、对市场上的文物的真伪作出鉴定。对于收藏者而言,把这些概念厘清,明确谁有鉴定权力是很重要的。
建立制度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