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招金:大运河对福建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28 11:41:24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西晋灭亡后,大批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福建,史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先民南迁的路线史载不详,相信是通过当时已经开通的运河南下,翻过浙江与福建交界的仙霞岭进入福建,后沿闽江到达福州。
 QQ截图20171228105359
图为中国新闻社原社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导郭招金在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 张茵 摄

  西晋灭亡后,大批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福建,史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先民南迁的路线史载不详,相信是通过当时已经开通的运河南下,翻过浙江与福建交界的仙霞岭进入福建,后沿闽江到达福州。2日,在杭州参加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的中国新闻社原社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导郭招金表示,当下在建设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时,要唤醒这一段文化记忆,让现在福建人,从福建渡海的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华人,铭记先祖壮举与艰辛,传承运河文化。

  郭招金告诉记者,史学家认为,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中原居民南迁入闽,早的一次南迁发生在西晋后,先民到达今天的泉州,因怀念晋朝,难舍故土,便将依江而居的江,称为晋江。此后的唐朝、宋代又发生两次中原汉人南迁福建。

  根据地方史籍记载,唐代中原汉人南迁入闽人数最多。在唐朝,随着大运河南北贯通,这条交通大动脉的作用日益凸显。南迁的路线也基本清楚。郭招金告诉记者:“中原百姓主要从河南信阳固始出发,沿淮河向东,转大运河到达最南端城市杭州,再取道浙江境内的江山,翻越仙霞岭到达福建浦城,再顺闽江而下到达福州,然后又从福州散居到福建各地。比如我的祖先就是在唐代沿这条路线入闽,其中有一支在省内几经播迁,最后定居在我出生的地方。”

  根据史书记载,闽浙交界处的仙霞岭是中原连接福建唯一的一条通道。先民南迁入闽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他们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带入福建,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郭招金说,大运河对福建的开发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福建人从中原带去的文化十分顽强地保留下来。语言学家认为,福建的闽南话保留着很多中唐时期的洛阳话的古音和语法,也就是当时唐朝的官话。此外,在中唐前,中原人贴在门上的门神是郁垒、神荼,中唐以后,中原人的门神变为尉迟恭、秦叔宝。但是已南迁到福建的中原人并不知情,福建漳州年画的门神一直是最早从中原带去的郁垒、神荼。

  郭招金说,在漫长岁月里,从中原往返福建的官员都要经过大运河,福建举子到京城考试也都要经过大运河。福建举人进京考试的路线是,从福州出发,沿闽江北上,转陆路翻过仙霞岭进入浙江,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北上,到通州换马车进京。根据清人笔记记载,从泉州到北京全程二十多天,其中运河乘船十九天。包括林则徐在内的福建先贤进京考进士,必须要走这条通道,可谓是艰辛坎坷。

  1292年,这条通道上还从元大都走来了一位享誉中西方的旅行家马可·波罗。郭招金介绍:“根据记载,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就是走这条通道,来到了福建泉州,踏上回国的行程。”后来因战争因素,热爱中国的马可·波罗再也没有踏上东方大地,这条通道便是他旅华10余年留下的最后足迹。

  到了近代,中国沿海港口开放,大约在19世纪70-80年代,随着海船出现,福建人到北方主要通过海路,大运河上福建人的身影逐渐稀少,这条通道也渐渐蒙上了历史的尘埃,甚至被今天大多数福建人所遗忘。中国大运河两千多年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为中华大地南北连通,书写下一部悠长延绵的历史剧,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赞颂!

  “中国大运河对于福建人民来说太重要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大运河的辉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人对大运河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特殊感情,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当下,我们更要挖掘大运河文化和福建文化的关系,将两者放在一起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翻看历史,郭招金感慨万千。

  郭招金盼望着,有更多学者能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唤醒当代福建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同时也让从福建渡海的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华侨认识祖先、铭记这段历史。(完) 
 

本文标题: 郭招金:大运河对福建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54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