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悦石:书法绘画同源 中国文化的根在文字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1-03 11:37: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吴悦石、莫言、杨华山翰墨三人行”全国巡回展览首展在北京开幕。展览开幕前夕,著名书法家、画家吴悦石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他说,展览新颖之处就在于题字、绘画联合创作,这在以前很少见,“其实就中国画来说,书法和绘画本来就是同源”。
  “吴悦石、莫言、杨华山翰墨三人行”全国巡回展览首展在北京开幕。展览开幕前夕,著名书法家、画家吴悦石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他说,展览新颖之处就在于题字、绘画联合创作,这在以前很少见,“其实就中国画来说,书法和绘画本来就是同源”。

  论中国画史:文人画至元代已十分兴盛

  吴悦石出生于1945年,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还是著名国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入室弟子,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很多人眼中,他成名很早:1980年代初期即拍摄了专题纪录片《有志者——画家吴悦石》。回忆起来,吴悦石调侃,那是在刚恢复高考不久,有关部门为了鼓励年轻人们积极自学,才有了这个片子。

  “作为艺术家,你的学问修养乃至创作成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圈子里的人自然会知道,不需要自己张扬。”平时,吴悦石深居简出,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出名又怎么样,绚烂过后还是要回归平淡”。

  说起书法和中国画的发展史,吴悦石如数家珍,“我们中国的文人画到元代就十分兴盛了。再以前大家画画主要用绢,有纸的话篇幅也很小。看电视剧的时候 ,如果演的是唐代的内容,总是出现卷轴画,那可能就不对了”。

  平时在工作室,吴悦石会画画、练练书法,几乎每天不断。他说,中国书法艺术大致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等大的发展阶段,行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形式,“我比较擅长的也是行书,这跟承袭了古人喜欢以行书为画题跋的传统有关”。

  不过,吴悦石每天练习书法没有规定多少时间,精神不好就少写一点。他认为,对于书法、绘画的创作来说,“道法自然”这句话就是很好的标准,“不要强打精神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学书法,那样难有成就”。

  谈书法学习:若将来汉字完全技术化很可怕

  此前曾有一种观点称书法和绘画没有什么关系,但吴悦石认为并非如此。他觉得,起码在中国,书、画是同根同源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有表意、有形声、转注、假借……看似枯燥的文字内涵十分丰富,有人文精神在里边。某种程度来说,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文字”。

  而对书法艺术,近年大家越来越重视。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吴悦石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时候,就十分强调书法的重要性。他说,在画上题跋,是中国画很传统的一个做法,能把画面未尽的意思表现出来,人们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也能通过阅读文字联想到画中无限趣味,这是中国画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现在都在呼吁,从小学生开始,大家要练习毛笔字,但这个传统可能已经丢了几十年了。”吴悦石感叹道。针对当下键盘使用率一路走高的情况,他建议,学校里可以开设书法课,时间无须太长,或者动笔练一练,或者哪怕只是观摩也好。

  “临字帖呢,不拘楷书或者魏碑,与自己的性格相合就好。就这么慢慢把书法学习当做人生修养的积累。过上几年、十几年,好习惯自然会慢慢建立起来。”吴悦石忧虑的是,如果总是使用键盘,不去动笔写一写、感受汉字的美感,将汉字完全技术化,抽掉了它的内涵,这在将来才是最可怕的。

  谈艺术创作:能否传世才是衡量标准

  对于书画艺术,吴悦石觉得,只要热爱、喜欢都可以学习,不要一定给自己成名的目的与压力,“衡量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看它能不能传世,但从古至今流传到现在的名家名作有多少?所以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一直以来,吴悦石很少给人题字,如非必要,也很少赠画。在谈到书画拍卖市场时,他说,当艺术品进入市场,其实就有些商业化了,有的附加了一些炒作的因素,但不用对此过于大惊小怪,真正衡量艺术品的标准是能否传世,“过一百年几百年再看,能留下来的才是好的艺术品”。

  “要在中国画方面取得艺术上的成功,需要将很多学问融会贯通,像吴昌硕,他的学问好,画也好,27岁就出了印谱。”吴悦石说,郑板桥有一句诗,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咏竹,但其实在写人,“我们的中国画、中国文化就是不要为风所动”。 
 

本文标题: 吴悦石:书法绘画同源 中国文化的根在文字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55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