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彬:沉住气静下心才能留下来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1-04 11:47: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灰绿的叶子映衬着盛放的雅灰色荷花,黄色的花蕊点出其间的活力——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申彬的作品“蒲塘妙趣”。
  灰绿的叶子映衬着盛放的雅灰色荷花,黄色的花蕊点出其间的活力——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申彬的作品“蒲塘妙趣”。在山水环抱的“瓷城”湖南醴陵,她勾下这个作品的第一道线是在2015年,至此,醴陵釉下五彩技艺已经在前辈和她的笔下传承了百余年。

  她传承技艺的10多年,对于这门传统技艺来说并不长,而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却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出生于1979年最后一天的申彬,在20岁出头就开始跟随师父陈扬龙学习釉下五彩技艺。陈扬龙经过30多年总结出了“薄施淡染”的分水技法,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我国对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浓墨重彩”的强调时,他们正用“薄施淡染”的作品回应着国家的呼吁。

  陈扬龙收过300多个徒弟,但申彬从未因为自己是老爷子的儿媳而放松练习。她的丈夫陈志峰用四个字描述她创作时的样子——废寝忘食。

  “能沉住气、静下心的人才能留下来。”这名很少化妆的女传承人说。她第一次去陈老工作室时,看到很多跟自己年纪相仿的人在画纸稿练基本功,有美术功底的她忍不住问道:“我能不能也试试?”

  十几年前临摹的那幅山茶花纸稿,打开了她学艺的大门,她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想要做得尽善尽美。10多年的积累让她意识到,“学工艺没有捷径,要在陶瓷艺术上取得成就,耍小聪明是肯定不行的,一味蛮干不去思考也是走不通的,这就要由聪明人去下‘笨工夫’才行”。

  申彬初学时不得其法,总是画不出想要的样子,因而有些浮躁。她只好一点一点磨练自己的心性。“如果急于求成,作品就会有火气,所以要心态平和。”这也许解释了她语速慢的原因。

  刚开始学艺时,她的收入没法跟朋友比,而且这持续了不短的时间。虽然只要画上3个月的花草纸稿就可以直接在素烧泥坯上勾线了,然而仅仅把勾线一项做好,就需要六七年的时间。这个起步阶段是最难熬的,每天抱着泥坯一画就是8个多小时,同时收入也比较少。

  不仅如此,这项艺术需要极大的时间成本,很多人在起步的阶段就放弃了,然而坚持下来的人也有丰厚的回报。以申彬带的一个学生为例,她15岁开始学艺,已经练了六七年勾线,现在每月的收入远超同龄人,还有一门技艺傍身。

  这只是初尝甜头,用申彬的话说就是“越老越值钱”。但是赚钱并非首要,“非遗”传承人首重德行的传承,精神的传承。申彬在自己十几年的“修炼”中传承着“造物忌巧,待人以诚”的父训,“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精益求精”。

  而这个传承百年的技艺,正是一代又一代人靠着这种工匠精神保持原汁原味。

  那饱满得好似从瓷器中生长出来的色彩,不会出现在一个心浮气躁的作者手下。而淡彩对人的耐心要求实在太高了,仅仅一个普通碗上指甲大小的花瓣就需要十几遍上彩,而失色和器形变化则可能让一切前功尽弃。有句老话用“生在泥上,死在窑上”来形容这其中的艰难。

  由于釉下五彩瓷的工艺非常复杂,且合格率低,很多人为了求生存会简化烧制程序,求量不求质。但即使一年烧制成功的作品不到100件,申彬所在的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也坚持使用传统工艺。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申彬认为这句话回答了“非遗”传承人对于很多艺术品市场化的疑问。她对这门传统技艺的耐心和细心或许已经有了回报——岁月之刃对她格外开恩,这名长相古典的传承人,现在看起来仍像是20多岁的姑娘,仿佛流逝的时光都被沉淀在了瓷器上。

  她们这个坚持传统技艺的家族也得到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今年6月,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行,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作为该项技艺的唯一代表受邀展出。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里,不同肤色的人感受着陈扬龙一脉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法的特色——“禅在花草中”。

  而在相隔千里的北京,申彬的作品“蒲塘妙趣”也在盛夏时节透出了丝丝禅意,“荷花开放于炎热夏季的水中,带来清凉的境界,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为它生长于污泥,绽开于水面,还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层涵义”。 
 

本文标题: 申彬:沉住气静下心才能留下来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56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