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彦:中国当代艺术还有多少新的可能性?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1-15 15:22:1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核心提示:何桂彦:批评家、策展人,现任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主任、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学会委员。
  何桂彦:批评家、策展人,现任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主任、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学会委员。

  张承龙(以下简称:张) 《艺术品投资》杂志记者

  何桂彦(以下简称:何)

  策展人对一般民众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术语,先请谈谈何谓策展人?这个身份在展览当中的重要性何为?您认为一个策展人最重要的素质或能力是哪方面?

  何:策展人这个词是1990年代初从台湾传过来的,但在西方,策展人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塞曼被看作是欧美1960年代以来的“独立策展之父”。对于展览来说,策展人的角色类似电影中的导演,是整个项目的灵魂。策展人首先需要有必要的美术史知识;其次是对当代艺术的现场十分熟悉,亦即是说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与面临的困境;第三,有明确的问题的意识。因为展览不同于展示,它需要有学术针对性,需要在美术史的上下文中提出问题。第四,需要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譬如如何组织团队、与艺术家、主办方进行有效的交流、处理展览中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等等。

  作为资深策展人,想先请您谈谈您一直以来的策展思路?一个好的策展在策展之初的预期和展览呈现上做到多少比例算是一个成功的展览?

  何:我个人倾向于立足于美术史的谱系去策划展览,同时,展览一定要有明确的学术目标。当然,展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协作,尤其是策划双年展、重要的主题邀请展时更是如此。所以,各个环节都会影响最后的展览效果。我个人认为,80%地完成展览预期的目标就会是一个成功的展览。

  您是如何理解本次美展的主题《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的?

  何:“HISTORICODE”包含了两个信息。“HISTORI”侧重于历史的叙事。那么,什么构成历史?什么又构成历史叙事呢?实际上,历时性与共时性会形成一个特定的时空关系,使其为讨论的对象赋予一个上下文。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身份等话题就可以为叙事提供切入口。倘若“CODE”与视觉艺术联系起来,就会具有“编码”的意味。作为一个合成的词汇,本次展览在于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并对既有的视觉范式进行改造。

  《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字眼上看,这是一个既涵盖历史意义,又要考虑现实问题,还引入经济学术语,但最后展览的呈现却是艺术的,这些复杂问题的交织在一起,您怎么看?毫无疑问,这些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您的策展思路要有条主线,将会是什么,为什么?

  何:“萧条与供给”在经济学中使用得更多。将它与“HISTORICODE”联系起来,我更愿意将本次展览的主题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甚至将其与20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整个现代性的变革联系起来。譬如,1929年的“大萧条”、19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9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等等,这些事件不仅让人们对“萧条”有切肤之痛,而且认识到全球化语境之下世界经济的共振与联动。面对“萧条”,其中一种重要的应对与改革方案,就是“供给”。就国内的状况来说,2016年,中国政府就多次重申“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所谓的“供给侧”,就是不同于此前的经济刺激政策,比如著名的“四万亿”,更不是超发货币来增加流动性,而是在调结构、去产能的背景下,注重结构性改革。如果将“萧条与供给”与艺术领域联系起来,表面看,这是两个领域的事情,但在内在逻辑上仍有一致性。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它的最大的危机,就是1980年代以来所建立的当代艺术观念在今天几乎完全失效了。在结束了1980年代以来的线性发展,以及放弃当代艺术意义生效的二元逻辑之后,我们面对的困境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有多少新的可能性?如何才能为“当代性”注入新的内涵?能生成新的艺术标准与文化尺度吗?所以,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来说,“供给”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去言说或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路径、新的修辞、新的方法论意识等等。当然,任何展览都不会面面俱到,相反要突出重点。我个人会更关注“萧条与供给”在全球化语境呈现出的新的特点,特别是涉及到地域政治、身份危机、国际移民、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话题。

  作为策展人您为此次南京国际美术展提名的艺术家最大的考量是什么?您希望最后的展览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预期?

  何:主要还是从展览的主题出发邀请艺术家。当然,这个主题就决定了它倚重社会学叙事,所以,在提名时,那些在语言方面进行探索的艺术家、观念艺术家就很少邀请。同时,我不太考虑媒介的问题,只要在不同的层面能与主题有关,不管是装置、绘画、影像、行为等,都可以推荐。希望这个展览是一个国际化的、学术性、专业性的展览,希望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在这个主题之下的碰撞与交流。

  现在展览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者,学术会议也进行了几次,从目前的筹划和准备来看,您还有什么建议吗?

  何:关键是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协调与向前推进。场地、保险、运输、布展、宣传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做好准备,尽善尽美是最理想的。

  南京国际美术展作为中国民营艺术机构创办的国际性美术展,作为富有经验的策展人,您对这次整个策展团队是如何看待的?对民营艺术机构的运作有何期待?

  何:对于民营艺术机构来说,主办如此规模的国际展览,是需要勇气与魄力的。该展览能如期成功的举办,也可以标识中国民营艺术机构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与达到的高度。本次的策展团队很国际化,年龄都不大,大家都有丰富的策展经历,彼此也有很好的沟通。对于我来说,通过与大家的交流与协作,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民营艺术机构的运作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到经费、制度、人事、团队,以及整个系统性的构建。我个人认为,准确的定位、经费与后勤方面的保障、专业性的团队与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中国,专业的艺术展还远没有达到被普通民众接纳的程度,看展和参观的人群还是以业内人士和艺术爱好者居多,南京国际美展的从创办时起的一大宗旨是要对普通民众进行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但是今年的美展主题专业且学术性强,缺少像前两届如西方大师真迹展等亮点,作为策展人如果我们要向普通民众推广美展,您有没有好的建议和举措?

  何:每一件参展作品可以提供一个作品阐释,这样便于观众解读。也可以利用微信,观众可以就自己喜欢的作品,通过扫描二维码,更深入的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可以招募一些志愿者,然后统一培训,在展览期间,便于与观众讲解。也可以邀请批评家、参展艺术家做一些针对大众的演讲与对话。其实,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观众的沟通方式是很多的。我们要知道,在今天高度信息化的条件下,没有观众的展览肯定不会是一个好展览。
 

本文标题: 何桂彦:中国当代艺术还有多少新的可能性?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61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